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強槓賊和水頭厝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炳洳。
點閱率:764
字型大小:

「強槓賊來啊!強槓賊來啊!」水頭村民邊跑邊喊著衝回家去,黃厝頂的十八支樑住家的男丁們合力抬著石條把巷道間隘門堵住。女人家帶著孩子們躲進後落房內的地下室內,點好油燈後,吩咐較大的孩子看好較小的孩子,靜靜的別亂出聲;然後爬出地下室,把木板蓋合攏、把木床拉回原位,讓地下室的入口隱密的藏在床底下。

 門外的圍牆不高,強槓賊不需撞開大門,只要隨便在短牆上搭上木梯子就能越過外牆進到庭院,然後再由內打開大門。有些人家第一落大門背後並沒有防撞擊的石槽及橫木,強槓賊三下兩下撞開了門,家屬只能退守到內室,而任由強槓賊大肆搜刮。

  「強槓賊」和「海盜」不同,海盜是指那些擁有自己的船隻(甚至是船隊)而長年橫行海上,靠著劫掠商船或漁民的漁獲為生的海賊,例如:明朝嘉靖年間泉州人林道乾或是清代嘉慶年間同安人蔡牽之流;而強槓賊(民間也有直呼「大賊」或「大盜」的)則是指清末或民初內地(漳州、泉州一帶)那些在陸地上以盜竊為生的盜匪,平日多半為禍鄉里,遇到大飢荒或內地官府緝捕緊了,就把搶劫對象轉移到金門這種偏僻海島。由於他們既不務農,也不打漁,因此沒有自己的船隻,所以每次要前來金門搶劫時,就得強行借用、甚至奪取船隻前來金門,有時也會強迫船家一同前來。

  他們搶劫的對象多半是沿海村落,舉凡五穀雜糧、牛羊牲口都搶,遇到門戶緊閉的,則強行用巨石破門而入後再行搜刮,故被百姓稱之為「強槓」賊。居民為了防止這些盜賊,因此在住宅的建築格局或門窗等出入口上有了一些特殊設計,這可以從水頭的一些民居建築上清楚發現。

  水頭的「鎗樓」,即目前俗稱的「得月樓」。根據徐志仁的《金門洋樓建築》所載,樓高四層(含地下室一層),牆厚達四十公分,地下有坑道可以通往鄰棟;鎗樓的第一層以石砌築,留有一個豎坑通向二樓,地下坑道則必須從二樓往另一個豎坑才可通達。一樓除了這道豎坑外,其餘部分都是實心的;二樓到四樓的樓壁厚度達二十五至三十九公分,由紅磚砌築,外牆抹灰。各層地板結構以杉木支撐,上鋪紅色地磚,築有方形洞口以及交錯的方式設計,供樓梯攀爬逐層而上。防禦工事的設計,設有鋼製的網狀射擊孔,以及圓球狀的鑄鐵射孔,並以推拉式木板門以保護。鑄鐵射孔可以在壁體中靈活轉動,並附有輔助射擊的覘孔裝置。

  像鎗樓這種具有比較完善防禦設計的建築,只有落番致富的大戶人家才能做到,一般民居雖然無法和鎗樓相比,但是基本的防禦設計也是不會少的。如黃厝頂俗稱「十八支樑」是九間石基磚牆的兩落大厝,則是清朝乾隆年間黃氏祖先在大陸經營南北貨與絲綢買賣致富後所集資興建的古厝群。九棟二落大厝一共十八支樑柱,採梳式格局、石基磚牆形式整齊排列,為金門現存年代最早的計畫性建築群(比山后民俗村還早上一百二十年)。建築特色是門牆低矮但是屋宇相當開闢寬敞,風格簡節古樸,前落庭院鋪設平整的石條。每一棟古厝之間的狹窄巷口,還有隘門的設計,內部則有自給自足的水井,大門或房門後有石槽及橫木增強門葉的抗衝擊能力,有些房內還有地下室供躲藏,九棟大厝形成一個具有防衛機能的封閉聚落。

  當我們無比自豪的說著「有水頭富,無水頭厝」這句俗諺時、當我們悠然的漫步在寬敞的前埕和整齊的巷弄時、當我們透過夕陽餘暉瞥見殘存的隘門和屋頂上的厭勝物「蚩尤」時,還有誰能夠體會當年這些水頭古厝面對強槓賊一次又一次的侵擾時的心情呢?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