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驢馱」變成「鴛鴦馬」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炳洳。
點閱率:986
字型大小:

早年,金門沒有什麼運輸工具,平日負重多半靠人力;但是,如果載運的東西較多、路程較遠,則只能藉助牛馬等牲畜了。民國四十一年,著名畫家梁鼎銘先生初次來金門,於路上看見金門的馬兒背上跨放著一種木製載具,兩邊各乘坐一人,正好形成平衡狀態;馬蹄聲得得響,馬上倆人閒聊著,樣子極為優雅,因此,靈感乍現,取名為「鴛鴦馬」。

  「鴛鴦」是鳥綱雁形目。體型略小於鴨,雄者羽毛美麗,頭有紫黑色羽冠,翼之上部黃褐色,雌者全體蒼褐色,棲息於池沼之上,雄曰鴛,雌曰鴦。亦稱為「匹禽」。因鴛鴦常偶居不離,故以鴛鴦比喻夫婦。顧名思義,「鴛鴦馬」給人的感覺即充滿浪漫聯想,好似專為成雙成對的夫妻或情人而設置的。

  然而,在揣想鴛鴦馬浪漫動人的畫面時,我們卻不該忘記曾經重重壓在馬背上那段備極艱辛的歲月。梁鼎銘眼中鴛鴦馬背上木製的載具,就是金門民間俗稱的「馱架」。馱架兩邊各有一個像是靠椅的結構設計,可以用來放置容具、農作物或其它重物,當然也可以讓兩個人同時坐在上頭,或是一邊坐人、一邊載物,只要兩邊的重量不要相差太大即可;馱架空著的時候可以收攏起來,以節省空間。

  在農業社會,因為牛隻脾性比較溫馴、馬匹行走速度比較快、驢子或騾子負重能力較強,所以人們習慣以牛隻來犁田、用馬匹來拉車,驢子或騾子則用來協助馱運東西。在金門把馱架放在驢子背上當成運輸工具,一般稱之為「驢馱」,後來不論把馱架放到驢子、騾子甚至是馬匹的背上,也一律通稱為驢馱。

在中國北方,也有專門馱負貨物的騾子,稱為「騾馱子」,是很方便的搬運工具;另外,也有以由騾馬等牲口馱著行走的轎子,俗稱「馱轎」。金門驢馱主要的用途當然是協助搬運貨物,當成代步工具反而是次要用途。如果碰到載運比較細碎質密的東西(例如:沙土高粱玉米麥粒等),通常會在馱架上頭先放置兩個竹編的籠子,以方便貨品裝載,這竹籠子俗稱「馱籃」或「馱籠」;如果要運載諸如水肥或人畜糞便等液態東西時,則會改用「馱桶」,馱桶和馱籠的形狀及功能大致相同,只是馱籠是以竹片編織、而馱桶則由木板製成,沒有縫隙,可以裝運液體類的東西;馱籠的底部有底板,以細繩或鐵鉤綁住,一旦要卸載貨物,只要解開細繩,貨物自然傾洩而下;馱桶的底部則沒有底板,但是會有一個圓洞,再連接一條橡皮管或軟布製成的管子,裝東西時,把橡皮管綁起來、卸載時則解開管子即可。

  由於農業社會缺少其它交通工具,因此,驢馱很自然的也變成出門代步的工具。遇到婚嫁喜事,或是女兒回娘家,路途遠一點的或經濟情況還不錯的,驢馱就會派上用場。驢馱載人時,一邊一個,原則上當然不一定得是夫妻。所以如果是夫妻或情人的情況下,把「驢馱」叫做「鴛鴦馬」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一邊是公公、一邊是媳婦;或一邊丈母娘、一邊是女婿的情況呢?叫做鴛鴦馬是否顯得不倫不類呢?對金門話研究極深的洪乾祐老師就認為不妥、認為「鴛鴦馬」一詞對金門人是一種侮辱。

  從歷史動態變化的過程,我則以為不必如此嚴肅對待。驢馱當然有它的時代意義,但是,鴛鴦馬這一名稱也確實有其可取之處。如果鴛鴦馬可以形塑成一種地方文化特色,則未嘗不值得大力推展。二○○四年由教育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人權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人權婚禮在莒光樓前舉辦,在傳統鼓樂聲中、在金門特有的子婿燈引領下,十五對新人分乘「鴛鴦馬」緩緩進場。從文化推廣的角度來看,驢馱變成鴛鴦馬未嘗不是一種美麗的蛻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