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當耶穌遇見釋迦牟尼——三位一體和佛三身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克全。
點閱率:3,026
字型大小:

有趣的對比是,化身(佛)許是佛教三身中最易於明瞭的,而相當於化身的基督教三位一體中的聖靈,卻可能是共識最少的(事實上是提出討論既少,而且往往人言人殊)。黑格爾以聖靈為個體性,卻又說是不存在於特殊性之人,而是存在於社會性之人,即教會。我以為只需以聖靈為個體性,定義到這一步即可。聖父與聖子,客觀性與主觀性,統一而合成絕對性的聖靈,這是可理解的。正如佛教體系之理體自性的法身,和智用的應身,二者結合起來,而有了隨時隨處的變化身一樣的道理。化身無所不在,也正如聖靈無所不在。聖靈必得待乎聖父和聖子,化身也必得待乎法身和應身。

如借用黑格爾的「樞念論」來比附,或較易於說明。黑格爾說共相、殊相及個體,並非三個範疇,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樞念範疇底三個契機或要素。每一契機自身即是一整全樞念,而與其他二者絕對同一。三位一體和佛三身也是如此啊!《金光明最勝王經》說:「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說,法、應、化三身,都是一完整的,各含攝其他二身的。法身單獨不成為法身,卻是必須含攝應身和化身的。其他二身亦是如此。同樣的,聖父下放自身而生成聖子,依此生成而有了具體的聖靈。聖父之中有聖子和聖靈;聖子當中有聖父和聖靈;而聖靈當中也有聖父和聖子。

三年前,我曾受教於李月德老師,他教授我們唯識學的重要經典《解深密經》,有一次在課堂上,不知道聊到什麼事,他說:「這時候你遇見的是法身佛,可是你摸不著看不到,就算遇見你也不知道。」寫這篇文章時,羅馬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正在波蘭訪問,今天,他來到納粹時代有上百萬人命喪於此的奧許維茨集中營憑弔。他在一些囚室和焚化爐前停下祈禱。祈禱時,教宗語帶顫抖地唸道:「天主,您為何默不作聲?您怎能容忍這種事?」

我見到這幕情景,不由揣想:教宗此刻禱告的是那一個對象呢?他已經明說了,是天主,也就是上帝,三位一體中的聖父。可是,聖父只是客觀性的理體,只是個「一」呀!就宛如佛教的法身,離相寂然,哪會見得到?哪會分別善惡是非呢?(是非善惡便是分別之相)哪會激動而起身維護呢?是非善惡是「二」,不是「一」,作為「一」的聖父上帝必得等到下放,分解成「二」的聖子耶穌,這才有是非美醜的好惡之心。這也就是耶穌臨死前為什麼會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的意思。上帝是沒有『為什麼』的。歌德不是說過嗎?人世的紛爭—就是「二」,在上帝眼中—就是「一」,不過是一片寂然。所以教宗應該呼告聖子耶穌才對,耶穌才有人間的是非善惡美醜之分。呼告上帝,祂唯有默然以對。上帝的闇默便因此顯露出殘酷。上帝並不管人世的歡哀悲笑;那不是祂的本質。佛的法身也是如此。法身有一尊佛作為象徵,那就是毘盧舍那佛,其實法身如上帝一樣,是無形無相,無聲無息的………。

我繼續沈思著:教宗祈告的對象應該是聖子耶穌才對,耶穌才有二分的意識,就像應身佛一像,應身天台宗說是「就智為報身」(即應身),佛教唯識學的「智」就是清淨了的意識,或者說是由污染的識轉成智的;智已無分別,識仍有分別。這裡為要比附耶釋二教,或可用稍寬鬆的定義,以佛教之智來比擬基督教之意識,基督教沒有佛教這麼精細的判別。總之,教宗祈禱的理該是聖子耶穌。耶穌主觀性是人,客觀性是神、上帝,他在歸返上帝的過程中分享了上帝的本質,他同時也在歸返上帝的結合中產生了聖靈。聖父上帝是「正」,聖子耶穌是「反」,而產生了聖靈「合」。

《金光明最勝王經》說:「於二種身(即應、化身)現種種相,於法身地無有異相。」用這兩句話來檢驗基督教三位一體,亦可以成立,即聖子、聖靈有無限的分殊(的相貌),而聖父上帝只有一個。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和佛教佛三身的相較互擬,如要細論,可以寫成一鉅冊。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