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鼓而攻之
孔子弟子冉求任季氏家宰,不義。氣得向諸弟子發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說明溫良恭儉讓的夫子是很有原則的!
日來最血脈賁張的事,當屬新版高中歷史課本強殖偏頗台獨意識:所有涉及我國、本國、大陸等用語一律改稱中國;具正當性之辭彙如武昌起義等均改為武昌起事;甚連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也不見了。而為了媚日,竟連南京大屠殺也消失幾盡,……等等仇中媚日之荒行謬舉,誠如台大歷史系主任吳展良所疾言:「編審過程中,政治力強烈介入,只准一種聲音,否則就技術性杯葛。」
針對這種指正,向受爭議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卻鼓舌搖脣:讓學生分析,比下結論更重要;進而恣肆指出:國家認同為何不能納入教材?以往以中原為中心的錯誤論述,自應改以多元之論點敘述,所以漢軍征討匈奴應改為攻擊匈奴。當然,在台灣意識下,具中國意識之 國父孫中山尊號自然藉詞消失了。
針對此種似是而非的經義斷獄,卻不見在野黨、風骨學者奮起撻伐之,令人在為後代學子不明史觀;不知所本擔憂之餘,僅能效顰聖人景行,質之主事者,以明曲直:
史學能否有意識形態?冠冕堂皇的答案一定是不可的;但只要是識者都會對此答案嗤之:意識形態之不可避,猶如價值觀之不可免,且以政治學中,各國政府致力的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為例,不就是意識形態的還魂?美國在全球所推展的價值觀:自由、民主、人權及資本主義不也是一種意識形態?而所謂風化成習的公民教育,更是十足的意識形態運動。
就此而論,目前具有中國意識之史學教育應否持續?且以英國史學家柯靈烏(R.G.Collingwood)名言:一切歷史都是思想的歷史(All history is ihe history of thought)切入論辯:因為史學致知的對象早已成為過去,所以柯氏認為史家最重要的是設身處地重演古人的思想:找出貫注在史事後面的思想;明白史事出現之因果,進而建構一套以古鑑今的史觀。依此而論,今日一些普世價值何嘗不是這套以古鑑今的史觀所致。因此,史學絕非一種尊古眨今,倒回古人情境之運動,如王莽恢復周禮治國之荒舉。所以真實呈現史事固應;但更應尊重現在的秩序,不然勢必回到洪荒時期。就如同美國固應真實呈現印地安歷史,但總不能為此硬要歐化的美國揚棄、甚至仇視歐洲文明,回歸到殘存於少數保留區的印地安文明!若如此,不止美國,全世界勢必引發認同錯亂之浩劫!
因此:台灣雖然歷經西、荷、日等殖民文化影響。但不可否認,從種族、政治、文化來論,整個台灣文化根本就是中國文化的倒影:從庶民文化的拜媽姐,到中原古音的台語,乃至廟堂之上的雅懷歌賦,俯拾皆見中原文化之縮影;律呂盡妙漢唐樂府之雅音;甚至比中國大陸更中原化,如對正體漢字之維護等。如今卻因政治因素,一夕間要撕裂、錯接血濃於水的臍帶,豈是逆天可言!
「道假眾緣,復須時熟。」姑不論新版教科書是否正確,重要的是:彼等以自由主義之名,夸言摒棄意識形態;實際上卻是強殖仇中媚日之意識形態。為了去中國化,只寫秦始皇併吞六國,而不言西元前三世紀即統一中國之史實,尤其是其背後所意含宏偉文明之史觀;為了遂行其「欲亡其國者,必先亡其史」之陰謀,斧削中國史之時數幾近消失。尤者,為了媚日,竟合法化甲午戰爭,改日據為日治……諸如此種偽詭辯飾,假學術之名,卻行政治強姦等蠻行,尤其是戕害史學的荒誕措舉,豈僅令後學者形格勢禁而已!復須時熟,緣在我輩!忍看朝野儘是唯諾之輩,且率漢家兒郎,躍馬執戈,鳴鼓而攻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