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取像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慶瀚。
點閱率:499
字型大小:

來自光譜最孤寂的波段

記載你的訊息

我用

1/2吋的CCD感測器

迎接你



你化身

千萬像素

你展示冷色

偏藍調性

中間情緒向憂傷傾斜



鏡頭些微離焦

好讓想像

更清晰

我目視你

在遠距



任由形象

變貌

我循著

彎折破碎的影像軸線

度量你遠離的速度



黑夜阻隔你的體溫

我在方寸的編碼世界重建你

虛構的顏色及

看不見的唇語



即使失憶

我依然

辨識你

──機器人感覺詩之二:取像

「眼見為憑」是我們多數人所深信不疑的信條,我們習慣以此檢驗真實世界的真實性,物理世界中的每一幅景象都應該正確無誤的在大腦中找到它應該座落的位置。影像不會說謊,眼睛直接觀察到的和影像所傳達的都被認為是事實的直接呈現,影像使人有親臨現實的感覺又進一步驗證現實的存在。事物的真實似乎已被影像的真實所替代,人們更加關注影像本身而忽視了事物本身。

事實上,我們所看見的東西並不一定存在,而是我們的大腦認為它存在。

這有什麼差別呢?在大多數情況下,真實世界確實與視覺世界相一致,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兩者卻可能有著截然差異。人類的視覺系統所執行的「看」是一個認知程序的建構過程,大腦根據先前的經驗和眼睛提供的不完整而又模糊的資訊作出最好的解釋。也就是說,大腦並不是僅僅被動地接受進入眼睛的視覺資訊,而是主動地尋求對這些資訊的解釋。

而視覺在我們人類感知系統中接受外界資訊功能具有主導的能力,我們所接受的資訊百分之八十三來自視覺,因此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掌握絕大部分依賴視覺。當人的眼睛在接受到外界物體反射光線帶著物體表面的資訊,通過晶狀體聚焦,使景物在視網膜上形成倒像,並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生成神經脈衝,這些脈衝訊號通過約百萬個光學神經纖維傳送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大腦需要眼睛所接收的倒像資訊轉換成正像,並記錄在大腦或根據影像做出決策。這些景象經過了許多加工,有「色彩感」、「形態感」、「立體感」等機制的協同工作,並把影像在大腦虛擬空間中還原,虛擬位置大致與真實世界的景物位置對準,這才是我們所見到的景物。

在此過程中,我們很容易被自己的視覺系統所欺騙。例如我們通常認為我們能以同樣的清晰度看清楚視野內的任何東西,但如果我們的眼睛在短時間內保持不動,就會發現這是錯誤的。只有接近注視中心,才能看到物體的細節,越偏離視覺中心,對細節的分辨能力越差,到了視野的最邊緣,甚至連辨別物體都有困難。我們之所以無法察覺這個問題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不斷移動眼睛,使我們產生了各處物體同樣清晰的錯覺。

1839年攝影術的發明,使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有了重要的轉變,世界進入了機器視覺的時代,1975年,CCD(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器的發明,數位化的機器視覺來臨。三十二年後的今天,不管是Google earth搜尋到的遙測影像或隨時隨地可以看到的手機相機攝影,都宣示著這是一個數位機器視覺的年代。我們無從迴避的透過數位影像,在大腦重新認識,和建構這個真實世界。

數位攝影透過大量細微像素的單元重建與真實事物相對應的影像,完全改變了人們對現實的認識,攝影者以其主觀的觀察和數位相機的光圈、景深、色彩、層次、角度、構圖和感光方式等操控制,重現了「真實」。真實性被操縱數位相機或攝影機的人所掌控,影像既受到攝影者視覺感知和思考力的影響,也受到機械、電子和數位化過程的影響。

一旦我們陷溺於「觀看」或「影像」本身的真實,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真實,虛假的視覺感知將以它巨大的優勢逐步佔領我們的記憶和思考空間。當我們習慣用影像來代表事物的本身,屈從於攝影、電影、電視、廣告和新聞中所提供的「真實」,我們勢將放棄那些隱藏在生命底層的記憶,以及隱藏在詩中的真實。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