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說金門的「鄉土文學」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773
字型大小:

近來,做金門現代文學研究時,每每疑慮:金門也有鄉土文學嗎?

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是熱鬧的,在二○年代、七○年代,曾發生兩次文學鄉土論戰。台灣的鄉土文學一直受到本土意識主導,葉石濤說,「台灣的鄉土文學應該有一個前提條件:那便是台灣的鄉土文學應該是以『台灣為中心』寫出來的作品;換言之,它應該是站在台灣的立場上來透視整個世界的作品。儘管台灣作家作品的題材是自由、毫無限制的,作家可以自由地寫出任何他們感興趣及喜愛的事物,但是他們應具有根深蒂固的『台灣意識』,否則台灣鄉土文學豈不成為某種『流亡文學』?」

反過來想,金門的鄉土文學,可有「台灣意識」,或者需要具備台灣意識嗎?楊樹清在《消失的戰地》舉台大教授楊永斌的話,他感嘆金門人是「未淪陷的大陸人、講閩南話的外省人」一語道出金門人的矛盾。對金門居民來說,一九四九年劃入台灣管轄,是歷史的偶然,對台灣民眾,乃至於台灣文學界,情況亦如是,也正是金門這樣一個屬於「客卿」、「戰地」的角色,金門不單是地理屬於中華民國邊緣,連文學也是,大陸學者陳茗在其論文〈近十五年來金門原鄉〉文學概略提到「大陸研究台灣文學是近二十多年來的事……但他們幾乎沒能關注金門鄉土文學,自然也不可能將其納入研究視野。而在台灣省文學研究者的眼中,金門文學甚至連次主流也談不上」。金門文學便在大陸跟台灣兩邊落空,而一個不被認同的島嶼、不被認同的文學,又豈能如葉石濤所說的以「台灣為中心」寫出來的作品,現階段金門文學,反倒更像葉石濤所說的「流亡文學」。

台灣鄉土文學在八○年代以前,流於「民族主義」跟「台灣意識」的循環爭辯,進入八○年代,黨禁開放、民進黨取得執政,有了新的風景,也就是以「台灣意識」來規範鄉土文學的意涵。台灣文學的排他性,不僅排除中國,金門、馬祖等離島,亦被排擠掉了。

所以,討論金門的鄉土文學,必不能視做台灣鄉土文學,金門鄉土文學具備以「寫實主義」作為鄉土文學的主要表現方式,卻不一定具有「台灣意識」。

私以為界定金門的鄉土文學時,葉石濤為台灣鄉土文學的界定值得參考,他認為「我們以為一部份留美作家的作品,假若缺少了這種堅強的『台灣意識』,那麼縱令他們所寫的在美國冒險、挨苦、漂泊、疏離感等的經驗和記錄何等感人,也不算是台灣鄉土文學;因為他們的作品跟居住在此地的現代中國人的共通經驗,壓根扯不上關係,無異是使用中國語言去寫的某種外國文學罷了。不過這種『台灣意識』必須是跟廣大台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反映出來的意識才行。既然整個台灣的社會轉變的歷史是台灣人民被壓迫、被摧殘的歷史,那麼所謂『台灣意識』──即居住在台灣的中國人的共通經驗,不外是被殖民的,受壓迫的共通經驗」。

反過來問,什麼樣的文學,才具備「金門意識」呢?

早年金門因為謀求生路而下南洋,一九四九年國共對峙以後,則為求生存而遷居台灣,尤其一九五四年「九三」砲戰以後,移民者眾,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之後,更引發大規模移民潮,且歷時達二、三十年之久。金門一九一五年立縣時,人口為七萬九千三百五十七人,一九四九年人口是六萬一千一百四十六人,到一九五六年,只餘四萬五千三百四十七人。這些移民,都曾生活在戰火之下,飽受砲彈轟炸之苦,蒙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之痛,故鄉成為一個傷心地,但又是眷戀難忘的居所,對於故鄉是一個戰地的痛苦跟情感,是既深刻又矛盾的,也唯有透過曾受戰火威脅跟侵滅的文字,才能逼顯故鄉是一個戰地的意義。

因此,以金門為關注對象跟書寫題材者,便具備「金門意識」了,有先一步作為界定「金門鄉土文學」跟「金門文學」的依據。

在發現金門文學不具備「臺灣意識」之後,也跟著發現,金門乃至於離島的文學,為何連臺灣的邊緣文學,都沾不上邊的理由了。但,我們切莫因此氣餒,往昔家家戶戶的牆上,不都寫著「莊敬自強」幾個大字?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