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虎頭貓鼠尾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益源。
點閱率:4,799

再過兩天,2022年2月1日,就是虎年的頭一天了,此時我腦海裡不禁浮現「虎頭貓鼠尾」這句話,以及我的父親。
  「虎頭貓鼠尾」中的「貓鼠」,是「老鼠」的閩南語講法,「虎頭貓鼠尾」亦即「虎頭鼠尾」,與成語「虎頭蛇尾」同義,只是閩南方言都說成「虎頭貓鼠尾」而非「虎頭蛇尾」。目前這句話在金門仍常聽人講起,在臺灣則已少人使用。
  我第一次聽到「虎頭貓鼠尾」這句閩南俗諺,是緣於家父在47年前的訓誨。
  回想1975年夏天,我從彰化縣福興鄉日新國小畢業,母校徐水波校長約我年底校慶時返校參加鼓號樂隊幫忙打小鼓,我滿口答應,但到最後一次彩排時卻臨陣脫逃,徐校長找到家裡來,家父獲悉之後狠狠訓了我一頓,並以「虎頭貓鼠尾」一語譴責我的有始無終,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家父陳分(1936-2006),雖然書讀不多,僅僅小學畢業,但他一生品德高尚,顧家愛子,始終不渝。家境好轉後,每年端午前夕,就會看到他忙著採買竹筍、鮮肉、蝦米、魷魚乾、鹹蛋黃、紅蔥酥,讓家母包她拿手的粽子過節。一近中秋,也總會看到他老早就為兩位出嫁的女兒各精挑一箱好吃的柚子。年年如此,沒有間斷。
  家父樂交朋友,在外能言善道,與親戚之間的互動也很頻繁,大家都很喜歡他。2003年家母驟然病逝,來不及留下任何遺言,家父未曾吐露心聲,不過我相信他和四個孩子一樣,都很遺憾;不久,家父被檢查出有惡性腫瘤,手術切除一顆腎臟之後,他個性仍是一貫的樂觀,話則開始變少了。
  2006年年中,他又因身體不適就醫,經過診斷確定癌細胞轉移至腦部,而且位置極差,醫生束手無策,建議入住安寧病房,他坦然接受,比他的孩子們還有勇氣。
  最後那三個月,安寧病房裡的父親話更少了。當時我住在雲林斗六,經常開一個多小時的車回彰化基督教醫院看他,不斷詢問他的病情與未了的心願,但他總是聽多講少,令我感到洩氣。我轉向護士打聽家父起居情況,她說他多半閉著眼睛休息,只在某個固定的時段專注觀看電視。
  什麼電視節目這麼好看竟比跟自己孩子講話重要?我對於家父的緘默不語,逐漸失去耐性。要不是想到他曾告誡我為人處事切莫「虎頭貓鼠尾」,我就不那麼常回去了。
  記得有一次,當我抵達安寧病房門口時,突然聽到房內家父與一位探病的表姑「有說有笑」。我氣極了,水果放著,轉身就走。當車子快上高速公路前,我越想越不甘心,決定繞回去問個清楚,問他為什麼可以跟表姑談笑卻不願意跟自己的孩子講話?
  我果真這樣問了,家父只悠悠回了一句:「伊是人客啦」。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正是父親的待客之道,即便他剩下最後一點氣力了,也一定勉力應對,絕對不失人家的禮!
  當我最後一次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在收拾父親的遺物時,我問安寧病房的護士:「我爸爸到底是在看什麼電視節目?」她說:「三立電視臺『戲說臺灣』的《蓋杯娘》。剛開始都從頭看到尾,後來是到快演完了才睜開眼睛……。」
  我沒告訴她家父之所以這樣堅持到底,原因是《蓋杯娘》每集的片尾都會打出「民俗顧問:陳益源」這幾個字。
  虎年將屆,謹以這篇短文紀念教我「虎頭貓鼠尾」這句閩南俗諺的父親,並緬懷他待人接物始終如一的精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