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圖書館
林務所的陳西村先生對於鄉土有一份執著熱情,他博學多識,多才多藝,是我經常請教的一位朋友,雙十節午後蒞臨寒舍,送返兩尊他創作的樟樹殘材舞蹈偶像,閒談之間,談及10月7日我校國小部建立主任、慧玉組長辦理「96年度幼童專業照護研習」,聘請到「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蔡延治老師講玩具主題,隨後我們談及幼時的童玩,他隨口唸起:「一碰雞、二碰鴨、三分開、四撿疊、五貼胸、六拍手、七纓纓、八摸鼻、九咬耳、十打腳、十一洗土腳、十二攏總樧。」。
這是玩沙包的口訣,沙包的玩法是共有五粒沙包,一粒握在手心,四粒置放地板,玩時猜拳決定先後,贏的人先掌握一粒沙包,往空中拋起,在沙包騰空之際,反手迅速「吃」起地板的沙包,先吃左邊一粒,再吃右邊一粒,三吃中間相疊的兩粒(若過程中有一粒沙包掉落,就是死了換人玩),五粒沙包全數吃完,才可「稱斤」,「稱斤」是把掌中五粒沙包一起往上拋,然後以手背承接(若有掉落不可撿),再往上拋用手心接,接到幾粒就算得到幾斤(一般是玩一百斤為一輪)。
沙包遊戲是許多人童年均有過的經驗,有學者把沙包列入「粗動作玩具」之一,可以「幫助孩子大肌肉活動,這些動作是成就孩子學習細微動作和身心健康的關鍵,也是建立孩子運動能力的基礎。」(2007,蔡延治)。
之後,西村兄又提到陀螺的取材,「一朴、二穹(烏木臼)、三相思、四苦楝、五乃仔佛(番石榴)無路用」,排序第五的乃仔佛(番石榴),材質硬度高,但韌性不足,作成陀螺,若被擊中,容易裂開;而苦楝樹材,材質輕,金門人常取之製作椅凳,說可以防痔,但作陀螺亦不適合,這句諺語如此排序,除了說明陀螺的取材標準,其實也頗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材施教」的意涵。
童年時代,我們的玩具,取之自然物,隨手製作,雖然粗俗,但趣味無窮,多年以前,我在城中任教,曾為了編輯「晨風」校刊,帶領一群學生採訪製作了一輯「我們的童玩」,還記得當時作出戰車輪(以針線輪、橡皮筋、筷子、蠟燭為材)、朴子槍(以細竹管、筷子為材)、風火輪(以啤酒瓶蓋為材)…等,即時那群學生未曾玩過那些玩意兒,在學習動手做的過程,大家發揮了想像力,手腦並用,解決難題,最後大家也玩得很起勁,若果以美國學者(Howard Gardner)的八大智慧理論來分析,其實那次的採集製作過程,至少發揮了「肢體和運作」、「人際」、「自然觀察」等基本智慧。
時代在變,今天的兒童玩具,有積木、拼圖、布偶、電動與機械的各種模型等,不勝枚舉,但一種玩具它的新鮮感一消失,往往孩子也就不會珍惜,隨意丟擲或置入冷宮,也許是因為得來容易,也許是因為它僵化的動作容易玩膩,也許是因為它和孩子缺乏一份共歷滄桑的感情,故幾乎它得寵的時間都很短暫,這是許多現代家庭都有的經驗,蔡延治老師說起「玩具圖書館」的概念是來自英國、日本等先進國家,如今在倫敦、東京等社區學校,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而在台灣她目前亦推動了19所「玩具童書館」,分布在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新莊市、花蓮縣、萬華、木柵、烏來、淡水等地。「玩具圖書館」其實含有一份環保概念與教育理念的實踐,讓一些二手玩具重新恢復生命,讓孩子從玩樂中學習分享、輪流、責任等品德,除了打發時間、培養興趣與嗜好休閒,其實可以提升孩子的成長品質,創造孩子的快樂童年。
我心裡在想,金門許多家庭其實也有玩具不完了,又捨不得丟的苦惱,如果我們也有「玩具圖書館」,讓寧中小的學童有一個玩玩具的場域,對師生、親子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是有幫助的,我的想法也得到蔡延治老師允諾願意指導,藉助10月8日金門日報的報端,隨即引起一些友人迴響(特別感謝城中老同事黃老師的支持),為求獲得更多支援,我想尋求知音,如果您家有新玩具或二手玩具,願意讓給寧中小,那麼寧中小「玩具圖書館」就會更早日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