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典範的轉移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626
字型大小:

人類的知識往往是一個封閉的體系,人每苦於難以突破知識的侷限,因此充滿了偏見、自以為是,排斥異端。生也有涯,知識的追求和獲得都是有限的,除了神是全知和全能,凡人莫不受限於一定的知識和理解能力。有智慧的賢者能夠知道這種限制,常常致力於除去蔽障,孔子要人勿必、勿意、勿固、勿我,多少是希望盡量不要受限於封閉的知識體系,而能夠心靈開放去接受宇宙間各種可能性。孩子的心靈大概是最開放的,不存偏見地凡事新奇,等到接受了一定的知識系統,難免排斥系統外的知識,也就漸漸喪失了充滿創新、想像的童心了。所謂童心,不過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對新事物的接受,它往往是創造發明的源頭。

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於外來的知識力量打破既存的封閉體系,進而擴大人的知識領域。科學的發展如此,人文知識也是如此。在科學上,西方史家湯瑪士.庫恩(Thomas Kuhn)在《西方科技史》中把科學知識的突破與發展稱為典範(paradigm)的轉移,庫恩認為在人類科技發展史上,某一階段總有一些顛撲不破的真理、定理、定律可為知識的基準,此即典範;然後,有一天這些典範突然不能作為新出現的現象之基準,於是科學家必須重新尋找替代的典範,才能解釋科學上的新現象,此即典範轉移。最有名的例子有可能是天文物理學上的地動說,在西元一五三○年哥白尼(Nicholas Copernicus, 1473-1543)地動說提出之前,西方的天文學一直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動,哥白尼向教皇保羅三世提出太陽為恆星,而一系列的行星繞行太陽,地球為其中之一的新說。哥白尼的說法並未獲得普遍認同,西元一六一○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俐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藉著他發明的望遠鏡之助,證實了哥白尼的理論,但伽利略因此說違反教廷信仰,遭到審判下獄,直到西元一六三八年,他的著作才得以出版,漸為天文學界所接受,完成了天文學上典範的轉移。

另一科學上典範轉移的例子是時間的觀念。在古典物理學裡,牛頓(Issac Newton, 1642-1727)認為時間是以不可逆反的單向方式進行。牛頓之前,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以時間為運動的度量,和天體進行密不可分,天體(星球)循環運行,因而時間也是循環的。牛頓的絕對時間說認為時間是獨立於變化和運動之外,我們一般度量的分、秒、日、月是根據星球運轉而定,人類對時間的知覺來自星球運動和變化,這是相對時間,數學上的絕對時間則自外於人類知覺的單向直線進行。就這樣,牛頓完成了時間典範的轉移。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