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是死生別離處─說棺罩
棺罩,是出殯時棺木從停靈處所到墓地,沿路用來遮蔽棺木的器物。以竹木為骨柱,外面蒙罩布帛,形狀有如長方形中間隆起如穹的竹籠,而且可以罩住整具棺木。當棺木到達墳地後,取下棺罩,才把棺木窆入壙內。
棺罩的起源很可能起於周代,或者更早的年代,但苦無文字記載,謹耙梳在三禮經文注疏,並擴及歷代小學書籍,談及棺罩的相關文字數條如下:
《周禮‧天官‧女禦》:「后之喪持翣。」《註》:「翣,棺飾也。」
又《禮記‧檀弓》:「飾棺牆置翣」。《註》:「翣,以布衣木,如(礻聶)與。」
又《禮記‧喪大記》云:「漢禮,翣以木為筐,廣三尺,高二尺四寸,方兩角高,衣以白布,畫雲氣,柄長五尺,云如(礻聶)與者,(礻聶)如,漢時之扇。」
又《禮記‧禮器》;「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為貴也。」
又《說文解字.羽部》:「翣,棺羽飾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又《玉篇》:「■也。」又《集韻》:「色輒切,音箑。義同。或作翜。」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棺羽飾也。羽衍文。」棺飾本周禮。引用文字大抵與上述引用文字雷同……《禮記‧喪大記‧注》:「漢禮。……車行。使人持之而從。既窆。樹於壙中。按翣……棺飾也。」鄭云:「以布衣木。又引漢禮況之。」經無用羽明文。以其物下垂。故從羽也。……大夫黻翣二。畫翣二。此大夫四翣也。……天子又有龍翣二。」
綜上所述,「翣」是古時棺木兩旁形狀像扇子的飾物。這很可能就是後世棺罩的起源。同時因官位、地位的不同,翣的數量不同,大夫有四翣:兩隻黻翣、兩隻畫翣;天子的翣八隻,上面是畫龍的,稱為「龍翣」。翣上有花紋和披,用繡有黑白相間「黻」紋的縿幕覆棺,形如屋頂,全部涂滿裝飾起來,這就是殯禮的一個環節。
那為何要使用「棺罩」呢?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棺材具有恐懼感,見到棺材時都感覺到不吉祥,常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十分避諱它。一來美化棺材,可以減少人們看見它時的恐懼感;二來則可以增添民俗文化美感,豐富民間紙紮藝術的內涵。這些記載雖然不一定是指「棺罩」,但不中亦不遠矣,如果說「棺罩」是從「翣」演變來的也不為過。所以裝飾棺木的「翣」、「棺罩」歷史已有兩千餘年,可見得「棺罩」是自古傳承的文化遺產。
以前金門人的喪禮上都看得到「棺罩」,那時的「棺罩」都是由棺材店、糊紙店或道壇出租,而棺材皆由人抬著遊街,裝上棺罩的確美觀大方,引人注目。「棺罩」上面的裝飾主要為花草、鳥獸、金童玉女,表示帶領逝者往西方去。另如若最上端是一隻獅子,代表逝者為男性。最上端如果是一隻仙鶴,則代表逝者是女性。到了民國100年前後,這個傳統也慢慢消失,之後沙美道壇將一座棺罩捐贈給歷史民俗博物館後,自此以後,「棺罩」在金門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