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印尼雅加達的金門社群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2,626
字型大小:

雅加達(又稱椰加達、椰城、吧城,以下簡稱椰城)位於爪哇島的西北濱海岸,是印尼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24年起,印尼政府擬將新首都遷往婆羅洲東加里曼丹)。印尼人口約2億6000多萬,其中約三分之二集中在爪哇島上。椰城人口超過1000萬,加上近郊通勤的人數,都會區域達3000萬人以上。
1619年,荷蘭人曾征服了這座城市,並命名為巴達維亞(Batavia),成為荷屬東印度總督駐紮的首府。荷蘭殖民治理,促成了這座城市的商業機會,也吸引中國移民的到來。
目前的田野調查資料顯示,印尼的金門社群一開始並非聚集在椰城,而是在「外島」(如邦加、勿里洞、東加里曼丹等)或其他城市(如泗水)發跡後,才遷居首府。1990年新加坡金門會館出版的《亞洲金門同鄉通訊錄》中一篇文章提到:「大概在1939年前後,椰城的金門僑胞成立了金門同鄉會。其時,椰城的金僑寥寥可數,參加的會員不過三十人而已。這組織辦事處附設在福建會館,因無會所,所以無甚活動。首任會長是王金城,陽宅人。」上述的引介,除了王金城的祖籍地並非陽翟、而是后宅之外,大致上正確地說明了椰城金門鄉僑的狀況。
金門同鄉會成立3年左右,日軍佔領荷屬東印度。會務因此停頓,椰城「金門同鄉會」形同瓦解。1945年日本投降後,旅外鄉僑覺得有必要重建組織,遂發起籌組行動,並命名為「金門會館」,時間上從1945年開始籌備,到1953年正式成立,第一任會長王仁忠(祖籍后宅)。「日本投降後,鄉人洪文賢、呂清淮等人重行發起組織,取名為金門會館,重新登記會員,人數比以前增多,組織也比以前完善,不僅設章程,有宗旨,也自置會所辦事。後因不敷應用,乃集資購置舊旅館於椰城太史廟街準備籌建會所。這期間,領導金門會館的是王仁忠(1953年至1964年),幹事為洪文賢、呂清淮,文書由呂清淮(兼),並聘請許可為座辦,福利則為陳延壽。(《亞洲金門同鄉通訊錄》,頁110。)
然而好景不長,1965年印尼嚴重排華,華人社團受到壓制,椰城金門會館被迫關閉,相關資料也佚失。1985年左右,政局較為和緩,印尼當局放寬對華人的限制,加上印尼群島各地金門鄉親紛紛自其他城市、小島遷徙至椰城謀生,據估計有2千餘人;因此,在眾多金門鄉親的發起下,由陳延壽、張德超、許丕田、黃進益、唐乙丙、許天鳶、黃章掘、呂承慶、陳漚乾、周水贊和楊子民共11人的聯名,向政府註冊「金門互助基金會」。
是故,「金門互助基金會」於1986年4月9日正式成立。旨在謀求會員福利,強調敬老尊賢和扶危濟貧的精神,並設立助學金,以鼓勵莘莘學子向學。同時,也多次舉辦體育、音樂等有益身心的文娛活動。半年後,購置兩層樓會所於珊瑚新村。1988年3月,該會理事決定斥資2億3千萬盾購置鬧市中心旗杆街54-22的四層樓大廈為新會所,至此,印尼金門同鄉乃有了聯絡情誼和溝通訊息的場所,也在其他地方設置各區聯絡站,如1987-89年間,在坤甸、中爪哇、勿里洞、山口洋、泗水等地。
2001年,在椰城金門互助基金會成立15週年的慶祝大會上,吸引了東南亞各地的金門同鄉團體組團前往祝賀,其中包括由(已故)方水金所率團的新加坡金門會館。至2017年,會員已有800多人。2018年金門互助基金會總主席黃進益(祖籍西園)辭世,改由陳火進(祖籍陽翟)擔任總主席。金門互助基金會不僅與僑鄉金門保有聯繫,也常接待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金門同鄉團體的拜訪,交流相當密切。每屆世界金門日,椰城金門互助會經常組團參加慶典,同時也協助印尼金門鄉親回鄉省親各項事宜。
從1939年的金門同鄉會、1953年金門會館到1986年的金門互助基金會,椰城的金門鄉親走過二次大戰的艱苦、政治上排華的壓迫等歷程,但始終沒有遺忘鄉情,持續建立緊密的地緣網絡與互助系統,即使在海外落地生根,但也不忘以金門為名,持續傳承文化。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