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地瓜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維民。
點閱率:1,016

小時候吃地瓜吃到害怕,因為吃地瓜容易放屁,而且是連環屁,很容易為自己取得「屁王」的封號,因此小孩子都不愛吃地瓜。曾幾何,吃地瓜,成為健康飲食新時尚,專家說吃地瓜可以排毒強身,認為它是體內環保的救星,因此人人又愛吃起地瓜來。

地瓜大塊好吃,小塊歹吃,挑地瓜要挑圓胖型的,那樣根筋少,才會好吃,這是挑地瓜的竅門,只是好吃的地瓜一直難尋。

金門的地瓜,是在農曆三四月開始壓「番薯栽」,等到七八月就可以收成,再待九月「霜降」,地瓜塊頭大得露出地表,就可以大收特收。

在農家,地瓜也可以刨成地瓜簽,日曬夜收(稱為「火可乾」)個三四天,待用手抓取,可以感覺出番薯粉末來,才算乾燥,才可以入缸收藏,地瓜簽若要久藏,在入缸時,要用扁擔插入缸中搖晃,讓番薯簽塞緊空隙,空隙越少越好,才不易生蛀蟲,地瓜簽收藏得宜,甚至可以吃到來年冬天。

928教師節,起早,途經陳氏家廟,看到一位阿伯在賣地瓜,皮薄細嫩,品相不差,就買回好幾斤,回到家,削皮切塊,入鍋烹煮,再抓兩把紅色白色地瓜簽,讓它們一起在鍋中翻滾。

母親一聊就聊起陳年往事,她說她娘家是大農作,每年地瓜收成時,她的祖父都會慣性留下一些小地瓜在田裡,讓歉收的農家挖掘,稱之為掊番薯,這和以色列農家在收割莊稼時,習慣把鄰近道路四個角落的糧禾不收割,就是要讓過路的貧窮人家分享食用,這和韓國的農夫,在採收柿子時,會刻意留下一些成熟的柿子,供給來此過冬的喜鵲吃,都是一樣含有感恩圖報,知恩惜福的意義。以色列人認為他們是多災多難的民族,能夠倖存於世,都是上帝的照顧,為了感謝上帝,也能夠讓更多的以色列人活在世上,他們收成時就刻意留下這些禾麥;而韓國的農夫讓過冬的喜鵲有糧食吃,到了明年春天,喜鵲好像會感恩圖報一般替農家啄食柿子樹上的害蟲,讓柿子豐收,這三件事都和米勒的「拾穗」圖一般,都是知足、感恩、分享的美德發揮。

母親的祖父在日據時代當過保長,那時候日軍徵召莊稼漢到安岐村開闢飛機場,老人家經常要母親煮熟一些「釘秤仔」小地瓜,再曬成番薯干(就像今日的香蕉干,吃起來很甜。),然後用「茭薦袋」裝著,帶到工地給工人吃,補充體力,這些事,讓母親至今說起來一臉驕傲。

我的地瓜湯煮熟了,橙黃色的地瓜塊,伴著金黃和淺黃的地瓜簽,靜靜沉澱在湯汁中,一看就是好吃樣,添一碗,氣味芳香,再嚐一口,清爽甜美,軟綿綿的,沒有半條根,哇!好吃極了,好久沒吃到這麼甜美的地瓜了!

盛一碗奉母親吃,才想起她不嗜此物,她說她嫁過來時,為了應付家裡開銷,養了一頭母豬專門生產豬仔販賣,(在民國43-45年時,豬仔一斤可賣24元,當時一錢金子才28元。),當豬仔一個月大,買家就要來抓豬仔,母親會把豬仔的肚子餵得圓滾滾的,倒不是為了要添增斤兩,而是要證明這是一頭會吃的健康豬仔,買家才有意願抓,為了刺激豬仔的胃口,母親經常要把地瓜和「黃隻魚」一起熬煮,煮熟後還要使勁把它們捏成醬糊一般,那種腥臊的氣味,惹人反胃嘔吐,或許是那窮困年代,為討生活留下的烙痕,至今仍深刻在母親的記憶中,因此地瓜對她毫無愛緣。

我則樂於品嚐這種不加糖,就甜得要命的地瓜,享受用舌頭輕輕一壓,即扁化的地瓜,我喜歡盛一碟豆腐乳、醬瓜,剝幾粒水煮花生,粘那鹹甜的滷汁,吃將起來,一口地瓜一口花生,越嚼越香,越吃越甜,一碗喝過一碗,那真是天下美味。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