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刮蚶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啟騰。
點閱率:2,544
字型大小:

疫情期間,學校停止實體課程,孫兒們除參加一些線上課程外,在家無聊,所以我們每天約定一個時間帶他們到戶外「放風」一下。由於小孫子在幼兒園學習了認識風獅爺的課程,所以這是我們的放風項目之一,順便帶著他們認識金門的聚落與鄉土自然。另一個放風項目就是海邊活動,時間不夠的時候會帶孫兒們去較近的同安渡頭到海濱公園一帶的海邊,可以撿貝殼、觀察寄居蟹和螃蟹等潮間帶生物的活動,有一天還撿到了不同大小的鱟殼,相當驚喜!最近因為天氣漸熱,孫兒們便喜歡到后湖海灘去挖花蛤、玩沙、踏海水等,孫女看到有人拿著刮蚶刀,好奇問我那是什麼,我突然想要讓他們親自體驗,所以回家後到處問要到哪裡買刮蚶刀?最後問到昔果山老家鄰居堂弟,他說自己有設計製作的蚶刀,聽說金門現在大部分的蚶刀都是他製作的,已經賣了千支以上!因此我一口氣買了大中小三支,聲勢浩蕩地去刮蚶。
蚶為雙殼貝類,外殼呈三角形,殼表為淡褐色或灰白,以藻類為食,有很美的紋路,生活在淺海泥沙中,也稱為「文蛤」、「蛤蜊」。因其介殼厚且堅硬,有縱線突起,像屋瓦的楞角,故俗稱為「瓦楞子」。《本草》云:「魁狀如海蛤,圓而厚,外有理縱橫。即今之蚶也。」。由《金門縣志》得知金門早期居民都在沿海以採集蚶、螺、蛤、牡蠣為生。因為蚶的種類很多,外型展現各種美麗的紋路,引起孫兒們刮蚶的無限樂趣。
最近問他們要去哪裡,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要去后湖海濱公園,就連跟他們說現在是漲潮,要不要改去別的地方,他們還是要去海邊玩沙!我也趁機來個「海洋教育」,諸如潮汐形成、美麗沙灘的來源、海濱植物的生態,以及如何順利挖到貝殼等等。雖然他們還小,但是配合他們的興趣,現場教學比在課堂施教的效果更好。
在刮蚶的過程中,又可體驗到運動健身的秘訣,因為要用到腰架(亦即架在腰上的架子)往後使力拖著蚶刀(有如牽罟時的動作),當刮到蚶或花蛤時,就會有「喀咔」聲,然後再用手挖取,每次刮蚶的時候,孫女都會命我在刮過去有發出「喀咔」聲的地方挖取蚶蛤,這樣的動作,孫兒們能持續一個多鐘頭都不累,反而是我「虛累累」,不過當做運動也不錯,而且當孫女刮到較大的花蛤(亦即我們所說的蚶),她就很興奮地叫著:「阿嬤!我挖到大的花蛤了!」通常太小的花蛤,我們都叫孫子們放回沙灘,讓牠長大,也順便給孫兒們永續環境保育的觀念,使他們能理解生態保育的原理,才能永遠享有親近海洋的歡樂。
雖然刮蚶有如此多的樂趣,但也發覺當前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記得小時候參與大人們牽罟時,花蛤可說是佈滿沙灘,走過去就會踩到,但因為較小,所以很少人取食,蚶因是屬大的花蛤,肉較大,比較有人取用煮湯或炒食,若用薑或其他配料真是美味可口,又對健康有益,因當時漁產已經吃不完了,所以很少人取食蚶蛤。現沿海魚產漸趨枯竭,很多人都來挖花蛤、刮蚶,因此這類的生物也漸趨減少。因此希望大家在刮蚶或採花蛤等休閒活動時,也應該有復育、放生等觀念。近些年,縣政府非常重視環境保育,如環保局之海廢保麗龍回收利用、水試所魚苗與鱟的放流復育、金寧鄉的石蚵文化季及金湖鎮的花蛤季更是宣導海洋及花蛤保育之大好機會,並在楊縣長之「有序發展,永續金門」的理念領導下,大家一起努力,讓我們的海濱生態更為美麗且多樣豐盛。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