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風雨來時路
收到好友寄來的郵包,贈送他父親生前的遺物,有各類保存60年以上的證件文書,輕輕的小紙盒,卻用沉重的心情來打開它。
30年前,同學首次帶著家人來金門旅遊。他的父親許恆豐老先生,1927年出生在河南省西平縣,曾經投筆從戎為青年軍,特別對古寧頭戰役感興趣;濃厚的河南腔,講述出許多戎馬倥傯的大時代小故事。
1945年他就讀河南國立第一中學,當時還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為了響應中央政府的「十萬知識青年從軍」抗日號召,志願從軍捐軀報國,一張油印的學校褒揚狀,是文件中年代最早的見證。
同年在四川萬縣入伍,開始接受預備幹部訓練,是駐印軍幹部教導總隊第三期學員,編為新一師。1946年6月完成預備步兵科幹部教育,軍事委員會青年軍復員管理處發給青年軍服役證,內有「從軍學生復員時,得依本人志願仍回原校復學,不受休學年限之限制。」規章。不料結訓不久,國共內戰迅速從東北打起,6月30日即在長春復員,1947年元月人事命令為東北保安第四團第一連中尉排長,派令由遼寧省保安第一團團長佟育賢具名核發。
那時戰事蔓延擴大,前方國軍兵力吃緊,許伯伯的父親許敬之早先從老家河南遠赴台灣,代表中央政府來接收日本戰後的台北市士林園藝所財產,一家人定居士林。書信消息的交通往來,讓他萌生從軍中退伍下來,投奔台灣親人的念頭。
通過層層關係的運用,文件中有一張陸軍第一○五師步兵第三一三團官佐離職證明書,可見他是於1948年3月位居上尉副官級職,並以病假原因,申請離開軍營。同時團長王廷宜幫他開立軍用差假證,事由為病假,照准赴台灣,由瀋陽經平津至台灣,有效日期自3月29日至6月15日。配合差假證,規定應攜帶符號臂章或證章身分證使用,所以找到一枚發黃的職銜布牌,後面用清秀的楷書寫著:「明禮義、知廉恥、負責任、守紀律」軍令訓示。
以前聽許伯伯講起,他是離開瀋陽到北平領軍餉充當路費,然後輾轉到上海,再坐太平輪到台灣基隆,與家人一起團聚。許伯伯在台灣後轉入警界服務,但1951年依然參加青年軍聯誼會,會員證上清楚寫著:「過去我們共生死,現在我們正在共患難,將來我們還要共成敗!」
我服役的單位陸軍249師,前身是青年軍201師,來台灣整編後,駐防金門立即遇上古寧頭戰事,傷亡慘重,故龍虎部隊隊歌中首句是:「青年從軍日寇降,金門揚威匪膽喪。」連上有湖北省籍龔儀銘和江蘇籍顧明二位老士官長,他們曾經帶領我去台中中興嶺,找過幾位古寧頭戰役退下的同袍,不同的鄉音,聽得最多的話題是圍繞在金門的往事。
二姑丈楊明光也是河南人,1949年到金門,在縣政府軍事科任職,娶了姑媽後遷居中壢,轉任育達商職教師,過世後安葬於來台同鄉人購置的河南公墓,想必是久客思歸,不忘本源的初衷。
六月,雨水不停,夜讀《物哀-櫻花落下後》一書,感嘆生命瞬間的韶華,遁化如花片紛飛揚去;逝者,故土難離,舊情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