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兵哥在金門 老照片系列之一
民國38年起,金門島上陸續駐紮了號稱「十萬大軍」的國民黨部隊,那時候,島上的村莊隔壁有軍營,軍營隔壁有村莊,形成金門島上處處有阿兵哥,阿兵哥到處可見,那是一個軍民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是那一個國共對峙的特殊現象。
那時代,阿兵哥的足跡,除了在部隊,也在村莊的大厝洋樓,也在村莊的廟宇祠堂,也在村莊的店ㄚ冰果室,也在後浦山外沙美的大街上,而許多風景優美的景區,更是阿兵哥放假流連照相的地方。
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直嘗試收集阿兵哥在金門的照片,每每一面欣賞照片,一面想像那個很久以前的時空,透過照片,我看到了一個地方的地景變化,我看到了一段段的人情故事,因此我樂此不疲,尤其偶然蒐集到照片背面有文字記事,那心情更是澎湃。
我有張12*8公分的黑白照片,照片裡有8位身著軍服、頭戴鋼盔的軍士,排列站蹲在太武山「毋忘在莒」碣石前,那塊光禿禿的嶙峋碣石,只有一株鳥榕夾生在石縫間,感覺有一股生命力的亢然,對照今日碣石四周已經是樹影婆娑,知道這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養成,歲月的增長讓碣石有了綠樹相伴,這是天地的孕育,這是日月精華的集成。
這張照片吸引我的是背面幾行俊秀的鋼筆字:「老和尚的廟也被砲彈炸壞了,佛-哪裡去了,為何不保佑?砲戰後第一次登山,目睹戰後慘象,好不令人悲傷痛恨,我正在看圍頭的匪砲陣地,它就在我的腳下。砲戰中登臨太武山,攝此珍貴一影,47.12.20攝。」看到方寸許的照片,有這麼多的文字紀錄,實在少見。
從背面留言,能夠讀出影中人一股揶揄兼憤慨的心情,我翻閱民國98年國防部編印的一本《烽火歲月》,書中第8-9頁有記:「8月23日夏令時間1830時(大陸時間1730時),中共圍頭、蓮嶝、廈門、煙墩山等地區共計340餘門火砲,對我金門發動突襲性大規模砲擊……,短短2個多小時內,金門地區各島嶼落彈共計5萬7,533發。太武山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在地、砲兵陣地、觀測所、機場、碼頭等各軍事要地,均為敵火襲擊的首要目標。砲彈猝然而至,國防部俞大維部長當時正在金門進行視察,遭砲彈破片擊傷頭部。金防部章傑、趙家驥、吉星文三位副司令官在此役中壯烈成仁,劉明奎參謀長亦身受重傷。」正是影中人所述海印寺遭受池魚之殃與佛身不保的背景原因。
這張照片攝於砲戰後的第119天,推敲當時的海印寺一定是斷垣殘壁,佛身斷截,影中人望著遠方「圍頭」的匪砲陣地,也萌生岳飛怒髮衝冠的悲情。
民國47年,共軍自8月23日開打,至10月6日宣告「停火7天」,再至10月13日又宣告:「再延長停火兩週」,之後於10月26日起改採「單打雙不打」的戰略,一直到民國68年元旦,才全面終止砲擊,這段砲擊金門的歲月,長達二十餘年。
這張53年前的照片,我摩挲再三,尋思寫這段悲憫兼具調侃的那位阿兵哥,如今安在哉!
我另收藏一張5.5*6公分的照片,一位軍人佇立在石階上的版厝前方,相片背面簡單幾字:「背景是未建完的總統行宮,48.3.8攝於明德坑道」。
根據金門已故碩儒郭堯齡先生的記錄,蔣總統生前曾經蒞金巡視30次,駐蹕共有152天,當年軍方在太武山構建「總統行宮」,理所當然,此「總統行宮」疑指「太武山房」,位于翠谷的山坡上,這個機關要塞,一直是神祕禁區,一般人難望項背,而今藉由這張照片,有種揭密的滿足。
另一張5*5公分的照片,相片中14位戰士,站立在「翠谷」碑前留影,近景國旗飛揚,遠景是一條光禿的太武山成一條凹起的弧線,如今,那裡已是一片鬱綠,五十年過去了,太武山從無樹到有樹,生態已然變化,令人驚訝!
阿兵哥在金門的老照片,是軍管時期,袍澤間往來應酬的贈禮,表示一種交情、一份友誼,如今,漫長的時間過去了,觀賞這些照片,有種世事滄桑變化的無常感,一幕幕屬於金門軍人的時事地物,像電影一般不停的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