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增博士《董仲舒哲學思想研究─以「天人合一」思想架構為核心》談起
學長李增博士2022年5月出版了新書《董仲舒哲學思想研究-以「天人合一」思想架構為核心》,熱愛家鄉的李博士立即把新書寄來金門,希望可以送給母校金門高中,還有金門大學及金門縣文化局,期望可以帶動更多的人來學習與研究「董仲舒的哲學思想」,因為疫情期間,為減少聚會,我和先生利用時間分別將書送到了金門高中圖書館、金門大學圖書館及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以期讓更多的人分享和鑽研董仲舒的哲學思想。
學長李增在金門高中任教期間,我有幸和他同事,對於他的勤學與苦讀精神,極為佩服!他常常是當別人在休閒時,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悶頭苦讀,用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來讀書,據說董仲舒也是屬於苦讀出身;李增博士在政治大學任教時,根據陳永富先生在《金門日報》〈鄉訊版〉2021/01/09《星期人物》〈李增-金門首位哲學博士 效法古人懸梁刺股苦讀翻身〉中的部分報導:
78年8月,他獲政大同意留職給薪,以訪問學人赴美進修,先在西北大學研究5個月,再轉赴史丹福大學研究4個月。83年8月二度赴美研究,在普林斯頓大學待了1年研習西洋哲學,對融合貫通中西哲學史,於教學上助益甚多。
兩度赴美研究,為李增博士增加了西洋哲學史的深度與廣度,彷彿打通其任、督二脈,分採哲學史的菁華,而與昔日所學融會貫通;尤其他所著《淮南子思想之研究論文集》在大陸甚為暢銷,台灣方面,則其《老莊「道」之哲學》,更是廣受重視與學界多做引用參考。
「2010第三屆金門學學術研討會」,李增博士受邀參加,第三場主題「移民變遷」,即由教授李增主持,顯見李增博士的學養與對家鄉的關注,獲得主辦單位的敬重與青睞。
楊照所著《不一樣的中國史4》,在第八講〈今古文經之爭與董仲舒〉中:P258
要了解漢代的經學,溯源「今文」與「古文」的種種紛爭,一定得從董仲舒講起。
《漢書》卷五十六有〈董仲舒傳〉:「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這是他的學術淵源,從小就專門學《春秋》,景帝時已經取得相當地位,進入朝廷擔任博士。
董仲舒學的是春秋公羊學,也就是依據公羊高所撰的《春秋公羊傳》而來的學問。
楊照說明董仲舒從年輕時,就專門學《春秋》,而且他也憑著《春秋公羊傳》的學問進入朝廷擔任博士,當然這裡所說的博士和現在所稱的博士是不一樣的,董仲舒留下來的主要著作就叫《春秋繁露》。
李增博士對於董仲舒的哲學思想研究,其在「天人合一內涵的思考」中,則有其不同之見解:P042
董氏對於「天」內涵之思考,一方面從古代《詩》、《書》、《春秋》、《墨子》及孔子接受天為具有位格,有神之「天」,具有「天志」能賞善罰惡,報德懲罰之「上帝」概念,亦稱為「上天」。然而於董氏之前之《經》,與諸子對於有神格之天的內涵之描述並不多,而董氏「以人擬天」之敘述卻豐富了天之內容。
可見董氏「天人合一」的思考,尤其著重於「以人擬天」,著重於人心、人身,而「天人合一」的「一」則指一致、一同、一貫,李博士認為「以人論天」才是「天人合一」的要旨。
我記得之前曾聽金門縣籍鳥類生態家顏重威學長,說到在英國學建築的學生還要修哲學,如:山后民俗村在建築上屬梳式佈局,前低後高,除了具有防禦功能外,還有利於通風、調節氣溫、採光、防火及抵禦冬季強風侵襲的作用,這些設計上的考量相信就融合了哲學的元素在其中,增加了人文素養。金門大學設有建築系,而金門高中、金門縣文化局藏有李增博士贈書,相信對於有興趣研究的同學或縣民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僅向李增博士致謝與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