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家鄉的肯定,如見父母的微笑
2022年8月2日,彰化縣文化局第24屆「磺溪文學獎」得獎名單揭曉,評審團決定將「特別貢獻獎」頒給我,我當下彷彿再次看見了父母的微笑。
生養我的父親陳分(1936-2006)、母親謝雪(1934-2003),一輩子都在彰化縣福興鄉、鹿港鎮、彰化市生活,可惜他們太早就過世了,否則他們這次可能還會關心:有多少獎金?
大家先別誤會家父家母惟獨鍾愛獎金,這曾是我們親子間的一項秘密,且聽我說。
我在福興國中、彰化高中就讀時,偶有稿費、獎金收入,都自己留下來買書;後來離家北上念大學,每次領到獎學金、文學獎獎金時,則改為拿回彰化交給媽媽,趁機「炫耀」一番。不過,頭一回我就碰了個釘子。
那時,我是從學校取得一筆「伍大洲先生獎學金」,興沖沖將獎金如數交給媽媽,她高興地收下,認真地問我:「這位好心的伍大洲先生是誰?」我一時語塞,答不出來。隔天,我要返回臺北前,媽媽把獎學金又還給我,並告誡我受人恩惠,豈可不知誰是恩人?
回到學校之後,我去學務處打聽伍大洲為何許人也,承辦人不清楚,要我自己問代辦獎學金的《中央日報》社;我寫信去報社請他們幫忙轉達謝意,得到的答覆是伍先生為大陸來臺退休榮民,報社遵照他的遺囑設立該項獎學金,回信者甚至還誇我懂事,說我是第一位去信感謝伍先生的。
其實我一點也不懂事,都是媽媽給我的機會教育。之後,我學聰明了,每次回彰化交獎金時,我都會主動向她報告:「鹿港文教基金會代辦大學獎學金」是鹿港地區眾多鄉親捐助的、「周氏獎學金」是香港企業家周文軒先生所設立,「鹽分地帶文學獎」的「鹽分地帶」指的是臺南沿海地區……。
記得有一次我得到一項與發揚林肯精神有關的全國徵文比賽第一名,獎金特別高,我回家時向媽媽詳細介紹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說得她昏頭轉向,只幽默地回了我幾句:「知影囉,知影囉,林肯不姓林。」
隔天,她照慣例又把那筆高額獎金還我,並且笑笑地叫我不要跟爸爸說。不要說什麼呢?我得坦承:她是不想讓家父知道她每次都是採「加倍」方式「奉還」,而我也聽話不說。詭異的是,那次爸爸開車送我到彰化火車站,下車前突然叮嚀我:「身上帶那麼多錢,要記得收好。」我到現在依然記得當時他臉上那抹曖昧的微笑。
我腦海中留有父母許多笑容,例如爸爸在他教我道路駕駛、送我第一部車的時候,又如他帶我去彰化市陽明街37-1號找到「八卦山義塚示禁碑」的時候(就是賴和〈善訟的人的故事〉說「不知移到什麼所在」的那塊古石碑);例如媽媽捨不得我回彰化還要帶很多書乾脆替我臺北書房購置一部影印機的時候,又如她聽說我在採錄彰化民間文學特地為我講述鹿港諺語的時候……。
家父家母的笑容通常顯露於為子女付出之際,而且總是那麼含蓄,那麼溫柔,那麼動人。
感謝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丘慧瑩所長的推薦,感謝磺溪文學獎評審團的支持,讓我成為今年第24屆(第14位)特別貢獻獎的得主。
感謝彰化縣文化局長期耕耘磺溪文學獎,讓我有幸與吳晟(第4屆第2位)、康原(第6屆第3位)、林明德(第11屆第6位)等多位我的文學老師,得到同一獎項,相信這也具有彰化文學世代傳承的特殊意義。
最後,感謝磺溪文學獎讓我勾起了許多關於獎學金的回憶,使我在得到彰化家鄉的肯定時,猶如再度看見天上父母的微笑。今後,我當加倍致力於彰化文學的教育與推廣,不辜負大家的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