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砲彈與飛彈的聯想

發布日期:
作者: 施志勝。
點閱率:3,285

今年是八二三戰役六十四週年紀念。回顧當年,金門同胞無辜的承受了四十四天的砲火及二十二年「單打雙不打」的驚惶歲月;有人自我消遣地說「我們幫台灣人擋了二十幾年的砲彈」。事實也是如此,因為他們未曾經歷這場戰火,復以眼下政客失德,民眾無知被矇,以為戰爭如同辦家家酒、請客吃飯般的輕鬆,可以拿掃把抗敵。
「八二三戰役」是少數的特殊戰爭形式之一,雙方沒有短兵相接的拚搏殺戮,而是以火炮的互相投射進行戰鬥。如今軍事武器研發神速,傳統火炮雖然仍有其存在的價值或必要,但是,火箭、飛彈、核彈等新式裝備已是當今軍事強權競相發展的毀滅性武器。在紀念「八二三戰役」六十四週年之際,聯想到兩岸近年來,由於政客不仁,搞得仇視日深,已至劍拔弩張、兵臨城下境地,一旦擦槍走火而開戰,導彈取代砲彈,百姓淪為冤魂。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敗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佔領台灣初期燒殺擄掠,台灣人民憤而起義,組織義勇軍抗敵,前二十年的武裝抗日活動數十起,死傷四十餘萬人。此後,未經戰火,不能瞭解戰爭的殘酷和可怕,生命財產的損失無以計數;更無法體會戰亂時,一麻袋的鈔票買不到一個饅頭的情況。前一陣子,為了「大內宣」,曾有特定立場的民調公司發佈民調說「如果中共攻打台灣,台灣有半數以上的人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這樣的數據,讓我這個經歷過戰火蹂躪的人十分懷疑,其真確性值得檢驗;此外,如果外傳軍校招生不如預期的訊息屬實,表示年輕人不願意就讀軍校,爾後將造成部隊基層軍士官缺員過多,必然嚴重影響戰力,此與前述民調的數據反差就太大了。
台灣主事者力邀美國眾議院議長斐洛西來訪,她前腳一走,中共為了抗議,立馬「送大禮」反制;八月四日起展開三天圍台實彈軍演,整個台灣被六面封鎖,導彈直接飛越台灣上空。兩岸危機升高,國外主要媒體大幅報導緊張情勢,台灣社會表面上安之若素,但是,卻有不少人在安排退路,例如,夫婦同為小學老師的鄰居小蔡,已安排國中畢業的兒子到國外當小留學生;有經濟能力、懷孕快足月待產的人,想方設法,準備到美國去生產,讓孩子當美國公民,一旦台灣不保,還有一個去處。
至於中共推動武統聲浪高漲,兩岸會不會發生戰爭?台灣是不是下一個烏克蘭?已成世人至為關切的問題。且看,俄烏戰爭迄今半年,烽火連天,生靈塗炭,除了交戰雙方國力損耗之外,世界其他國家或多或少受到輕重不一的影響;始作俑者美國也飽嚐了物價飛漲、經濟衰退的苦果。日前,美國又宣布軍援烏克蘭八億美元的海馬斯飛彈裝備,可以看出,這場戰爭事實上是美俄的軍備競賽,卻用烏克蘭的人命與國家前途做為實驗場。
1949年以來,金門始終站在兩岸的最前線,為了捍衛台灣本島安全,金門經歷了數次戰火的荼毒,深知戰爭的無情與殘酷。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兩岸人民本是同根生,是同文同種的一家人,卻因雙方主事者各有政治盤算,搞得彼此怒目相向,瀕臨戰爭的地步,令人費解。個人以為,金門宜站在要和平、反戰爭的立場,扮演兩岸和平與和解的平台,為兩岸和平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最為可貴;台灣不要成為美中角力的競技場。閩南俗諺「草螟仔弄雞公,雞公噗噗跳,草螟死翹翹。」足為兩岸領導人深思!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