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說難與忘言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學敏。
點閱率:3,087
字型大小:

「中國人特別講究說話」。回頭看看咱們歷史上,鼎立著三部不朽的說話經典:《左傳》、《戰國策》、《世說新語》,就知道這話不假。
《左傳》不只是經書,也是一部史書。記述春秋時代諸侯歷史及君臣對話,人物應對進退所展現的高度文化涵養、高明精到的外交辭令,曲折生動。《戰國策》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捭闔縱橫的謀議或辭說;其中收錄不少縱橫家的著作與言論。《世說新語》算是清談,記載漢末到劉宋間名流淑媛日常生活風貌及軼聞瑣事,文字清麗俊逸。這三部經典,真是中國人研究如何說對話,怎麼說好話的寶典。仔細察考經典裡所載的話語,發現他們說話,確實是婉轉達意,字字句句總能精準到位,讓聽者入耳著心,完全認同。這確實是說話的最高藝術。
腦海中突然迸現「用筆如舌」四個字。曾有哲學家提出「用筆如舌」的高標作為撰文準則。我心中隨即生發一個大哉問:到底是說話難呢?還是為文難?想想自己也是用筆之人,長年以來筆下的作品,究竟有多少能真正意到筆到、用筆如舌呢?這會兒,思緒陷在泥淖裡動彈不得。驀地,靈光乍現,記憶裡飛縱出韓非子的〈說難〉(ㄕㄨㄟˋㄋㄢˊ):說服國君的種種困難。這是《韓非子》五十五篇文章中最重要的名篇之一,文本高度展現韓非子精闢的說理與心理分析能力。我們從中理解說服國君之難,其實關鍵並非在進說者的知識、學養不夠豐足,或是辯事論理的能力不夠到位。許多例證告訴我們,進說者說服國君最大的困難點,乃在於「君心難測」。
我的思路小小糾結了一下,給出了一個「想當然耳」的答案:「說話,應該是比寫作難。」兩個理由:其一,話語進行之中,往往是有時間緊迫性的,稍有思慮不周,瞬間恍神,不精準或不適切的話語一旦脫口而出,立時出現破綻,落下無可彌補的缺憾而敗下陣來。反觀用筆為文,似乎就不至於如此驚心動魄,因為創作者可以有較充裕的時間思考、推敲、反覆修改,直到作者確認文稿已臻於完善方才定稿、發表。因此,文字創作者出錯與懊悔的機率,相對於說話,那是要少得多了。其二,說話時必有聆聽者,聆聽者就算不是國君,其心同樣難測;況且,聽者也可能發言,形成與說者對話的雙向溝通形式,這種情況變數就更多;雙方你來我往、相互激盪,現場氣氛就變得緊張起來,這對說者可能造成干擾,甚至影響其說話情緒及話語的品質與力道。
讀者之心,雖然也是多變難測的,幸好,讀者在閱讀文本時,縱有好惡、順逆之別,也許無法認同作者觀點而產生負面情緒;但這些反應多半不會在當下直擊創作者的身心與尊嚴。故此,我個人認為讀者閱讀文本第一時間給與作者的壓力,相對於聽者面對面給與說者的壓力應該是比較小一些的。(至於讀者讀後發表評論來的壓力,那是後話。)
前頭「說話難之說」,其實還可以從中國人對於說話的看法如同看待書藝、畫藝一樣,有所謂的「境界之說」得到印證。古聖先賢認準說話的最高境界是「忘言」。看看陶淵明的〈飲酒詩〉第五首最末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著實耐人尋味,「忘言」誠然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我是否可以這麼說呢?「忘言」是一種知其所以,卻能當下放空心思呈現無我境界。知其所以,是一種滿的狀態;放空,是進入全真虛境。此時的虛也是實,這虛、實都不再是存在,而是某種超越。約莫三十多年前,我拜在古琹大家孫毓芹先生高足李楓老師門下習琹。某日,因緣際會有幸得賞一張名為「坐忘」的唐琹,我恭恭敬敬端立琹前凝神相望,腦中一片空白,一絲念想都沒有。安安靜靜好半晌,才幽幽自靈府漫出《莊子‧大宗師》裡顏回的話:「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那麼,我可不可以這樣推衍呢?「坐忘之前,已然忘言」。
回到本文的題目〈說難與忘言〉,我們可否下這樣的結語呢?--不論是〈說(ㄕㄨㄟˋ)難〉或是「說(ㄕㄨㄛ)難」,似乎都指向一個事實:「說,是難事」。吾輩身處染識大千,唯慎言、寡言是幸;如若最終得入忘言清境,則可轉識成智。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