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孩子之「社交障礙」
在一子姪輩臉書見其說她有社交障礙,我笑了,因為,我也是!
我一直覺得我們小島子弟有此困擾,入世未深,本性如此,當然!但在外闖蕩三十年卻猶有此擾的我,還是如此。
從小長輩面前,常被爸大掌壓頭大聲說著「啊是沒向叫阿伯嗎?叫阿伯!」然後,再囁囁嚅嚅、小小聲聲地輕喚著,還「甘亂甘亂」的,實在是靦腆、害羞之至。
也很想落落大方,舉止合宜,但在島上與父老鄉親、同學相識來往,就純依本性反應,隨從心情應對,往往從外看,就是一幅含緒靦腆,木訥寡言,甚至遇事退卻,臨陣閃躲的印象與感受。
我也不願意,但就是這樣,孟子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縮」的意思為「理直」。自我反省,問自己:我做錯了嗎?沒錯!好吧,我理直氣壯,縱使有千軍萬馬擋在前面,我也要衝上去。但我們「自反而縮」,同樣自我反省,卻直接縮回去,「下次不來了」或「下次不做了」。
小島人際其實緊密,既屬親戚,又是故交,上下縱橫,誰都認識,誰都有關係,但說不出來如何往來,只能回復直覺與本能,在乎誰就跟誰在一起,覺得自在就待在那兒,稍有「刺激」或「疑慮」,隨即散去,惟恐有失。
這樣的自我壓抑不能說不對,在島上公共空間有限,只有「外人」可以毫無顧忌,出入隨意,要不然,我們都待在自己小小的窩巢,離窩探頭,上下觀望,鄰樹太遠,下樹太高,算了!
說實在,不善與人相處,但總還是得與人得相處共為的,後來,我發現,我將一切關係,家人化了,若像家人一般相處,如兄弟一樣,沒大沒小,可以戲鬧、可以靜默,可以隨機處遇,可以不拘形式,當然,偶或有彆扭、不時有口角,但無妨,各自空間,各自安靜,再見面,有如沒事,就當平常就好。
因為過於老實又樸實,所以一般社交模式,我們著實不行,不習慣虛偽言語、客套行徑,不熟悉送禮等慣行套路,鄉下小孩般,純真而實際,以為天下人都該體諒我們的心思,但,才怪呢!
我不習慣相約,不慣習社交禮儀,久別不聯絡,相見不意外,所有人際關係的送往迎來,類似同學相處,極像家人情感,自然就好,不拘形式,以為你懂、你瞭,我來、我去,你好、你在,那就是所謂「社交」了。
難怪,我的故鄉老友被他合夥人稱,「相處數十年,都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只因,他以為如此這般,真實而實際的相處,那就好了,能說什麼?能做什麼?欸!要怪只能怪「我們都一樣」了!
物極必反,個人欽慕燕趙男兒風,大丈夫般慷慨從容,風流倜儻,既能付出,也能承受,沒有無謂的猜疑,沒有過多的牽掛,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光風霽月,山高水長,若不能,求其中庸,倘可笑談賓客,從容市井,幽默風趣,行止有節,大概就是我所認為的成熟性格之最佳展現。
落實人間,倘喜歡分享,與人同歡共悲,感同身受,該說要說,該來要來,上場講個話,下桌喝杯酒,與人為善,同人所樂,這大概就是我最大可能的「社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