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由《金門縣志》略談村史纂述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為學。
點閱率:3,797
字型大小:

個人曾忝為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版《金門縣志政事志》主纂者,近日得閒,翻閱當年《卷首弁言》,上頭開宗明義寫道:
余參考山東省《續修招遠縣誌序》有云:「正史之稱志,自陳壽《三國志》始。而別史之稱通志,則歸於鄭樵。歷代省、府、州、縣皆有志,然非功令所及,故自來或有或無,或傳或不傳,各省長官不過問也。」
可見縣志纂修,本是「或有或無,或傳或不傳」志業,不是「功令所及」,故「各省長官不過問也」。雖然如此,但它卻係重要之指標,方才「歷代省、府、州、縣皆有志」,觀此,則我國志書之興盛,實不難找出其原因。
該序之末又云:「今招邑(指招遠縣)襄理多賢,邊君稽核精確,可信今而傳後,則此日之續志,即將來之良史也,豈不美哉!」
考我《金門縣志》,自民國以後,歷各年代,皆有續修或重修,其理無它,實乃各方條件成熟,抑且「浯邑襄理多賢,邊君稽核精確,可信今而傳後」之自我期許,據此,「則此日之續志,即將來之良史也,豈不美哉!」縣志之修纂,確是美事一樁!
以上所轉述,係個人近年拜讀金門村史之一些觸發,有感於村史之撰述主旨與初衷,乃有意彌補縣志或鄉鎮志不足之體認,凡主事者,率皆抱持「戒慎恐懼,臨深履薄」之初心本願,敬謹從事、夙夜匪懈、宵旰勤勞、不敢或怠。
個人是金門村史最早撰述者之一,早在民國八十九年底,即撰就《下坑的美麗與哀愁》一書,包括拙著在內,當時全縣共有五本開先鋒之村史出現,記得它是本縣「金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一環,寫作拙著,我請舍弟為庸封面題簽、宗叔書茶與為論支援撰述、為信電腦編排和照片提供,益以閒暇時,請教耆老、宗賢,或訪談、或拍照、或集會、或辯難,幾乎花掉所有餘暇時間,由於同心協力、眾志成城,終能如期交稿;期間雖校對六次,但還是有錯別字,但平心而論,問心無愧、了無遺憾,已盡心盡力!
及至今日,時間向後推移二十幾年,時移勢易,素材增加許多,但相對的不確定因素亦復增加,之前,下坑這個陳姓血緣聚落,外來人口還不太多,傳統產業、地形地貌、村中耆宿、村史變革等情資,尚有可諮詢與佐證者,但隨著地方耆老日趨凋零,而今,竟至「老成凋謝,莫可諮詢」之窘境與無奈,已成事實,復以外村、外姓遷居者日眾,人多姓雜、意見分歧、各為己謀等現象乃日漸滋生,使村史撰述困難度日甚一日,故如主纂者懷有私心,存有個人主觀好惡,則村史成書之可信度與價值感,勢將大打折扣,此乃無庸置疑。舉此一例,以蓋其餘。
當年個人於卷首亦述及:
自民國七十七年至今的這二十年來,金門政經環境與情勢改變甚多,可記載者何止百萬言,……固續志難度之高,實不待言。……此時心情,直如現代文學大師胡適先生所言:「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拚命向前」差可比擬!
竊以為:身為村史主纂者,其旨趣不僅在修史、補史,更在著史、寫史,這令我我想起前清史學名家章學誠先生在《文史通義》揭櫫的:「史學、史德、史識、史才。」為今之計,欲成就一部藏諸名山、傳之久遠之村史,此學、德、識、才「四史」箴言,恐缺一不可!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