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多元教育思維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啟騰。
點閱率:4,036

我自從派任金沙國小校長職務開始,即踏入環境戶外教學領域,積極推動環境教育,主要目的是想提升學校之教育水準。當時透過與台北市萬芳國小城鄉交流,藉由兩校師生相互觀摩學習,以平衡城鄉差距,時至今日,這樣的模式仍持續進行,同時也是國家教育重要議題,且成為學校教育的本位課程之一,使得學生除學校課程外,增加了戶外體驗與接觸大自然的學習機會,並且透過實際參與觀察、發現與討論過程,體驗科學與生活的關係,從認識周邊環境的事物開始,逐漸擴大到關心人類事務的胸懷,培養出能夠解決生活問題的學習方式,成為學生一輩子都受用無窮的知識。以此提高學生及國民生活素養,增強各方面的學習效果,讓孩子們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健康成長,燃起生命的火花,讓生活更有意義。
由於傳統的課室教學講求效率,缺乏實境驗證,雖然有系統,但較偏重知識的擷取,相對的,對情意的培養與行動力的激發較受侷限。國內外的調查研究顯示,走出戶外的學習,除了能輔助課室知識的驗證外,更可增進學生的創造力、思考力、溝通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美感能力及人際關係,以體驗式學習為核心的戶外教育甚至能成為行為治療的工具。因此,戶外教育恰好是實踐全人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從歐美先進國家的體驗教育理論看,戶外教學能帶領學生進入真善美的境界,因此我國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中,強調學生學習需追求自發、自主學習與共好之課程理念。
由於環境教育偏向關注環境議題,以及人和環境的關係,而戶外教育除了環境教育所關注議題之外,同時關注自我,以及個人與社群關係。因此,戶外教育與環境教育雖然互有關連,但亦有差異性。概括來說,與戶外學習、戶外教學、課室外學習、田野調查、場館參訪、遠遊等,均屬多元教學方式,各有不同的教學重點和進行方式。因此若能善加運用,營造「處處可學習.人人可為師」的學習環境,將是推動全人教育,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融合歷史人文、學科知識、自然生態,讓學習走入真實世界,培養孩子具備迎向未來世界的核心素養。
因此,歷經金沙國小、古寧國小、金湖國小、烈嶼國中、金湖國中等五所學校校長,均配合國家教育政策與世界潮流,全力推動環境教育與戶外教育,並融入學校正式課程,使教育效果更加提昇,同時也獲得很多全國性的獎項。由於金門是處於福建東南沿海的一個島嶼,居民自古以來,均與海有密切關連,且以海為生,更因島上環境資源不足,使大部分島民出外謀生,也形成獨一無二的僑鄉文化,使得金門的教育視野更為擴大,提早與世界接軌,這也是金門近代教育的最大特色,我們更應加以發揚光大。
近年來,由於國家日漸重視海洋教育,於民國96年訂定《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在既有的教育之基礎上,確立我國海洋教育未來發展的目標、方向及策略,強化各級學校學生之海洋素養,培育產業界所需各類優質專業人才,推動海洋思維的全民教育,因此於民國97 年正式將「海洋教育」納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之一,使海洋教育扎根於基礎教育階段中。
因此,我們應以海洋教育、戶外教育、課室教育及環境教育等多元教育思維進行各項教育活動,讓學生學習及認識海洋,融入海洋文化,強化自然環境的尊重及「海陸平衡」相容並蓄的思維,將教育政策延伸向海洋,涵養生命核心價值,塑造「親海、愛海、知海、護海」的教育情境,將對金門的教育更為精進與提昇。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