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生活
碳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生活中所接觸的物質均含有豐富的碳,因此碳可以說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組成的基本成分。而人體內所含的碳元素更多,依重量排名,除了氧之外,碳佔極重要地位,是人體中的蛋白質、脂肪、糖、DNA、碳水化合物及核酸之骨幹,佔人體中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重量。碳既然無所不在又重要,那為什麼我們要倡導減碳呢?
因當前人類科技發達,工業進步神速,生活中所產生的碳日益增加,使得溫室效應日益嚴重,造成氣候變遷的不正常現象,影響人類生活關係重大,因此生活環境中之「碳足跡」越來越受到重視,無論是購買食材或交通運輸,重視環保的人會更加注意自己的行為對地球帶來的影響。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災害已經近在眼前,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減少碳足跡,將碳儘量減低,為地球降溫,才能使人類永續生存於地球上!
什麼是「碳足跡」呢?地球上所有的人類活動,都與碳足跡有關,而且造成大小不一的環境影響與衝擊。我們若能做到使用碳足跡較低的生活用品,諸如:有一餐不吃肉就可減排0.67克的碳,在外用餐自備餐具就可減排0.05克的碳,出門由汽車改騎機車就可減排0.825克的碳,由機車改步行或腳踏車就可減排0.275克的碳……等。減少碳足跡,可使碳在生活上產生中和作用,減緩溫室氣體的產生,而若能使碳淨零排放,更能減緩氣候變遷所產生的作用。不管如何,要讓所有種類的溫室氣體,包括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排放量與削減量達到平衡,這就是我們人類維繫生命之重要課題。
當前最有效之減碳及削減碳的方式是透過植樹作為碳抵換手段。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的碳排放超過土地吸收力10倍,若人類繼續燃燒化石燃料,必會讓地球持續升溫,悖離減緩氣候變遷的目的。而植樹及碳捕捉等都是排放之後的「挽救措施」,企業及政府應該加強推動這些抵換政策,並從源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才是最根本且最重要的方法,所以推動減碳永續評量指標,才能將減碳效益和生活相連接。
近年全球受氣候變遷威脅,世界各國紛紛承諾淨零排放目標,許多國際企業也公開宣示將以轉用再生能源、提高設備的能源效率等方式達成碳中和。簡言之,是企業、組織或政府在一定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植樹、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所累積的減碳量相互抵換,過程中需透過碳盤查,採取碳的減量措施或抵換行動,使大氣的碳排放量維持現狀、無增無減,達成「碳中和」的狀態,掌握碳排放量和碳足跡,才是減碳根本之道。全球聚焦減碳議題,邁向永續環境的新時代。
我國於98年全國能源會議決議推動台灣邁向「低碳家園」新願景,並提出打造低碳島規劃建議;更於99年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中之「打造低碳社區與社會」,提出「建設低碳島」為重點目標,金門也列入其中之一。
金門當時提出「320減碳」願景,即金門縣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從目標年98年的3.79公噸,至103年降為3公噸;109年再降至2公噸,而119年可達到碳中和或零碳總目標,並促進金門地區永續發展及建構低碳樂活家園。因此金門低碳島的極力推行,由地方居民與企業合作參與,在政府的規劃與指導下,執行宣導低碳島之核心價值成為策略推動的根本。這些年來,中央與本縣各機關、學校、社團與社區民眾,都已建立共識,共同營造樂活永續的生活文化,並配合金門豐富的生態與觀光資源,創造金門嶄新魅力,期望金門低碳島能引領我們邁向綠色經濟的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