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 緣
早期後浦有些信奉佛教的婦女,人們俗稱為菜姑,聚會講經的地方名為菜堂,一些不識字的文盲,也能跟隨著習讀經籍,找到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寄託。
1963年,這群志同道合的菜友,商議在西門郊外共同出資、捐地,興建起金蓮淨苑佛堂。草創之初,人力及經費拮据,發動從四處搬遷許多可用的建築舊材料,包括整修奎閣剩餘下來的圍牆石材。先父為泥水匠,也受僱參與寺廟的興建工程。落成之後,祖母常出入佛堂禮佛,我自然順理成章的成為小跟班,聽候她老人家的差遣。
日常大人們按課表誦經,眾人在莊嚴肅穆的梵音聲中進行儀式,我則安靜地在寺內角落閱讀善信捐贈的善書,印象中最喜愛弘一法師入門弟子豐子愷的《護生畫集》,活潑生動的漫畫形式及文字筆調,埋下成年後喜愛美術考古的種子。
那個年代的人家,通常過著縮衣節食的勤苦日子,去佛堂的人,會帶著自家種得的蔬菜瓜果當齋飯材料。南瓜往往是常客,一碗南瓜麵或南瓜米粉,都是充滿溫情恩惠的一餐,連一粒瓜子也毫不浪費地送入嘴裡咀嚼消化。進餐中,不時聽著談論劉全進瓜的民間故事,恰好也是上映的熱門電影話題。
祖母是前清光緒34年(1908年)出生,論年齡算是較年輕的,雖屬印尼歸僑,與大家相處卻是融洽。偶爾,我會替一些不識字的老人家讀信、寫信。有些說著同樣閩南語,聽起來卻有不同的鄉音腔調。她們多數是因生計來到金門,宣稱來自內地,有東山、惠安、晉江、泉州、同安等處,兩岸交通中斷後才定居下來。曾經聽她們說過一則笑話:「金門啊!聽講金門人有錢人多,富得門面都安黃金,趕緊連夜收拾包袱,坐船跑過來!」
金蓮淨苑後殿供奉著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年幼的我總是喜歡在等待的時間,凝神注視佛像及手上的法器,並觀察室內光影的變化。還記得偏間廚房簡樸灰白水泥牆面,上頭開鑿一處通風口,沒有特別安置窗戶,卻用日常的中興玻璃冬菜罐,對扣疊置成三道立柱。每當耀眼的光束照射下來,閃爍著七彩的琉璃寶光,滑溜的渾圓球體顯露珠圓玉潤的通透色澤,仿如菩薩身上披掛的瓔珞串飾,極為好看。
小學畢業後,就讀九年一貫國民教育的金城實校(即今金城國中)校園後面就是金蓮淨苑。參加課餘社團活動,美術社唐敏捷老師,也常常帶同學走出校門,來到金蓮淨苑畫水彩風景寫生。
此時的佛堂,多了一個年紀比我小的男童,大家稱他為惠度,是老師父新收的徒弟,準備日後可以接傳衣缽。但是,若干年後,長大的小和尚讀完中學教育,毅然選擇還俗從軍報國去。
南門老家鄰居的廳堂,掛有一幅「但覺眼前生意滿,須知世間苦人多」書法楹聯,以慈悲心關懷人間萬象的想法,影響根源於童年的那一段塵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