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清明啟示錄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福井。
點閱率:3,188

清明節掃墓,金門人有金門人的規矩。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大家相沿成習,沒有甚麼對錯可言。只是清明時節金門是霧季,造成遊子返鄉掃墓的困難。每年這一時節,搞得台金交通大亂、人仰馬翻,尤以今年為甚。這就要從金門人的掃墓習俗談起。
今年小舅子約我大年初一到萬里天祥寶塔一起去祭拜。我的金門人風俗習慣,立即的回絕了。我說那有人大過年的到靈骨塔去拜拜的呢?小舅子說他每年初一去,三個停車場車子都停得滿滿的。這顛覆了我只有清明節前後十天才可掃墓這個金門人的習俗認知。
我提出質疑。小妹子說台灣南部人過年之後就可以掃墓;後來我再打聽得知客家人元宵節過後,一元復始也可以掃墓了。我就覺得奇怪了,為甚麼他們有這種彈性,而金門人卻規定得死死的?
清明時節金門是霧季,朋友今年連續兩天在松山機場等了十小時,霧鎖返鄉路。我大妹子也回不去,空勞往返。這樣回不去的新聞每天喧騰報導,縣府還出動軍機與輪船輸運,總算讓某些遊子完成返鄉掃墓、慎終追遠的心願。但整個過程實在是折騰人。
清明是一種節氣,掃墓習俗的起源,說法莫衷一是。不過中國人傳統注重孝道,遂使清明的習俗深入人心。然而從歷史上一路走來,風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古時儒家講求厚葬,孔子說要守三年之喪,所謂寢苫枕塊,結廬守墓,要哀毀骨立才算是孝子。
古時官員丁憂,要辭官在家讀禮三年。這到了清朝還是如此。現在已沒有人守三年之喪了。這是官場風俗改變之一。
小時候在鄉村,一遇到有喪葬的事,真個要勞師動眾,在大埕擺條凳架上棺木擺桌送別致祭,那風俗與規矩是很多的,讓我那個幼小心靈至今不能忘懷。我記得很深刻,女婿穿戴喪服要三跪「九呼」。這呼是有技巧的,要震動而連綿不斷,沒有經過練習,恐怕臨時要出醜的。
有錢的人就舖張,要路祭一路祭二,有鞍馬作前導,還有人抬亭幛,中西樂吹吹打打好不風光。下葬之後,喪家還要請挖壙的、抬棺的、送葬的以及親鄰吃「散緣飯。」喪家死人已經很傷心了,還要治酒席,讓人大飲大嚼,與哀傷的氣氛完全不搭調。有些喪家沒有錢,但是這一餐飯不能不請。
這樣的風俗禮儀,等到時興殯儀館而有徹底的改變,一切後事的操辦,全部交給那些禮儀公司的人,親友親臨致祭,獻花獻果獻饌,鞠個三鞠躬就回去,儀禮簡單而隆重。孝男也不必衰絰披麻爬行繞棺,一路痛哭與一路垂涕,表示他的傷心。殯儀館的使用,改革了金門傳統喪葬的習俗,使喪家省了許多麻煩事。這是民間風俗改變之二。
中國人以前流行土葬,現在流行「突厥式的火葬」,靈骨塔偏區所在多有。這也是適應人稠地狹社會發展的關係。現在更有一種進步的觀念,流行花葬與樹葬,遺體一把火一燒塵歸塵,土歸土,連靈骨塔都不必買。這樣的葬法還於大空,不是想葬就有,而是還要排隊。以後子孫清明掃墓,也不必千里奔波,只要向空一拜而已,心意到了就好。
金門人掃墓習俗只能在清明節前後十天,而金門人又多出外人,掃墓又遇到濃重霧季。上述積重難返的喪葬禮俗都改變了。然而不知這樣掃墓的習俗起自何時?墨守「陳」規的意義何在?金門人難道不能與時俱進改變嗎?還是要一直受到傳統習俗相互的綁架與捆縛,讓遊子每年奔波於機場、港口,汲汲於搭機搭艦返鄉追思掃墓,不斷的自己折騰自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