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發現「阿萊夫」,「阿萊夫」發現我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學敏。
點閱率:2,862
字型大小:

阿根廷文壇最負盛名的文學家波赫士(Jorge Lusi Borges,1899-1986),他既是小說家、詩人,也是評論家。得過許多文學大獎,包括阿根廷國家文學獎、耶路撒冷文學獎、賽萬提斯文學獎……。他於1949年創作的短篇名著《阿萊夫Aleph》曾引起各界熱烈討論,書裡有一段闡述阿萊夫的文字:「我看見階梯下方靠右的地方有一個閃爍的小圓球,亮得使人不敢逼視。起初我認為它在旋轉,隨後我明白,球裡包含使人眼花撩亂的場面造成旋轉幻覺。我看到阿萊夫,從各個角度在阿萊夫之中看到世界,在世界中再一次看到阿萊夫,我看到我的臉和臟腑,看到你的臉,我覺得眩暈,我哭了,因為我親眼看到了那個名字屢屢被人們盜用、但無人正視的、假設的東西:難以理解的宇宙。我感到無限崇敬、無限悲哀。」。初次閱讀〈阿萊夫〉,如墜五里霧中,反覆讀了多少次,就有那麼多次不同的瞎猜瞎想,各種假設性的答案,都只是把自己帶到更迷茫的景境。阿萊夫究竟所指為何?阿萊夫是時間?是空間?是觀照者自己?我思路糾結了……。退回原點,整理波赫士小說中慣常使用的「鏡子」與「迷宮」意象,我皺起眉頭思考,波赫士的許多小說,在表現時間、空間衍生無限可能,如:大家熟知的《歧路花園》便是其一。那麼,我說阿萊夫既是時間也是空間,是無限綿延,也是一瞬;阿萊夫既是它自己,也是它身外那觀照者自己的映照;是因,也是果;是宇宙的本質,也是物象。這樣的說法是否碰觸到波赫士創作《阿萊夫》時,最原初的思考理路呢?那麼,我是否已經從五里霧中摸索出來了?或者,我是墜入更深的十里霧裡了?
十分佩服波赫士總能以小說形式,探討深奧的哲學問題,並能運用他獨特的語境,將艱深抽象的哲學問題、現實生活以及小說人物的心靈揉捻在一塊兒,我認為這是波赫士小說最獨到與精湛的表現。
現在我想回頭探討一下,為甚麼波赫士在本文前頭引的那段描述阿萊夫文字,最後說:「我感到無限崇敬、無限悲哀。」?淺層想,他發現阿萊夫是小,也是大,小到是映照自己的臉和臟腑,卻又可以大到是難以理解的宇宙。看見渺小的自己對比宇宙的無限,時而會感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所以,他哭了。巨大的矛盾在自己參透阿萊夫之後,油然升起崇敬之意。「鏡子」?「迷宮」?無限捲滾的因與果,讓自己悲從中來?
深層思考後,理路轉了向。在阿萊夫裡,是否渺小的自己竟也參與了大宇宙的創造?甚至親見自己消失與大宇宙的崩解。對這個小小的自己感到無限崇敬,直至自己消失、自己參與建造起來的大宇宙崩解;一切運行都在阿萊夫裡,誰是因?誰又是果?因而果?果而因?無從言說,只有自己心裡明白?或者只有自己不明白?此時此刻,無限個問號在阿萊夫裡碰撞,也在阿萊夫外繞行。
腦海突然盪出大陸電影《雪鄉》主題曲:「天上有個太陽,水中有個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個更圓?哪個更亮?哎哎哎哎喲!山上有棵小樹,山下有棵大樹,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棵更大?哪棵更高?哎哎哎哎喲!心中有個戀人,身外有個世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該屬於、屬於哪個?哎哎哎哎喲!……」。這不就是另一個「阿萊夫」?這是一個混濛合一的世界,任何人都屬於我,我也屬於任何人,原來你我都行在同一個命運裡,同一個命運也行在我們身上,這正是為甚麼我們會感到無限的悲哀、無限的崇敬。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