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
今天早上到早午餐店用餐,看看隔壁桌來了四個人,二個小孩、二個大人,聽到點餐時,那女生(小孩的姨媽)頻頻問那小女孩,要什麼還是什麼?至少讓她二選一,而小女孩也真的有考慮再做選擇,小女孩且堅持要自己拿菜單劃記,小小年妃,顯然是不識字,大人指著某個地方讓她畫,大人挺懂小孩子的心思,突然,大人去結帳時,錢沒拿好掉了下去,沒想到小女孩的反應竟是「沒禮貌!」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人生路上,有時會遇到選擇題,有時簡單一點-是非題,但有時其實是申論題,有答案,或沒任何答案的。最近因為某些因素。我開始看「落番」,這是大時代下不得不的選擇,因為災禍,因為戰亂,當時不少金門人選擇下南洋發展,或隻身,或舉家,但多半留下了家人在故鄉,那人成了大時代下的悲情。在金門,有為數不少的洋樓,仔細看,可以看出不少的故事,有輝煌,也有其滄桑的一面,歲月從來不會留下空白的。
當然,不少的金門人出外有成,或第二代,或第三代,會回饋家鄉,蓋了建築,建了學校,金門人的堅強與成功絕非偶然,衣錦還鄉也不是必然的,也許大部份的他們是先求溫飽,再求安身立命,能在異地一代代繁衍,好好的生活著已不容易,只是落葉可不可能歸根?或者多半的他們其實是落地生根了,異鄉成了家鄉了。
我們家也有親戚是靠著族譜找回家鄉來的,那是他們從來沒忘記家裡長輩的吩咐:「我們是金門人,以後要記得回去祭拜祖先」,他們極有心的透過各種管道找回家來了,我也清楚的記得媽媽那時跟我說:「他們拿了一個寶特瓶,到海邊裝了滿滿的沙子,要帶回馬來西亞去……。」我突然想起費玉清唱的「故鄉的泥土」。
我曾經形容媽媽的娘家在遠方,那也是因為外公、外婆早期下南洋,留下老母在金門,直到有一天我們收到外公過世的消息,那是一封輾轉了好幾個月才傳來的短信,而他們老人家自從出外就再也沒回來過,是舅舅、阿姨、舅媽們有陸續回來,而我們則也輪流陪媽媽過去馬來西亞龜咯港腳,趁外婆還在的時候,也趁媽媽還走得動的時候,如今,連老母都選擇放下了,還記得有那麼一陣子,媽媽會唸著「我無爸,我無母……」,我跟在遠方的表姐要到外公、外婆那年代久遠又顯模糊的泛黃照片,我跟媽媽說我拿他們的照片給你看,她一直推開我的手說「毋看!毋看!」我當然知道她老人家心裡的苦……。
走在金門的各個村莊,難免會看到那些有著歲月痕跡的建築,以及漸漸老去的、早期可能被遺忘在家鄉的老人家,尤其多半是女性,想像一下,即使他們有華麗的洋樓可以住,但他們內心深處可能有著滿腹的辛酸苦楚,以及各種的故事、經歷,還在身旁的親人多關心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