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終─迎接超高齡的來臨
去年八月份的遠見雜誌以「重新設計你的百歲人生」為主題,即使已過了將近一年的時光,仍然深深吸引我的目光,一方面是自己已然進入了初老階段,二來如果未來的超高齡時代來臨,百齡人瑞不是夢,那麼我還有三十幾年可活,那麼這人生下半場要怎麼過?的確值得我省思熟慮。
相對於台灣將2026年邁向超高齡社會,其實金門已早走了一步,而陳福海縣長把「老有所終」列入當選縣長之後施政重點,也確有前瞻的先見之明。高齡化人口的確會啟動金門成為「高年級當家」的時代,無論從決定政策的選舉、耗費經費的長照、醫療健保、老人福利和樂齡教育等。老者將成為金門社會的主軸,因為醫學發達、科技的進步,長輩的健康情況愈來愈好,而且愈來愈長壽,再加上少子化、高物價、低薪化的社會現象,老年人已成為現代社會之重。
金門如何迎接超高齡時代的來臨?其實超高齡應包括超健康、超友善和超效能,超健康指的是即使社會上已有超過五分之一65歲以上的長者,但是這些長者不是長期臥床躺在床上的「受照顧者」,反而是還能行動自如,頭腦清楚的至少能自我照顧的「生產者」,甚至可以照顧兒孫和別的老人,對社會有所貢獻,身體雖然退化,也許有慢性病,但基本上身體的機能還是健康的;超友善,金門縣對待老人確實比其他縣市來得友善,每月老人年金比其他縣市多一千元,三節配售酒有價差利潤,各鄉鎮公所重陽節有紀念酒,搭公車免費,許多社區均成立長青協會、銀髮族協會,樂齡協會,政府重視老年人的身心關懷、保健、健身、娛樂和教育等等,金門的老人若與鄰國韓國的「下流老人」相比,堪稱「上流老人」,在OECD國家中,韓國65歲以上就業率高達34%,排名第一,由於韓國高於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高齡貧窮率,使韓國老人必須挽起袖子爭相進入就業市場,否則餘生日子難過;金門的老人是幸福的,除了縣政府的社會福利科,還有許多機構如:各鄉鎮的樂齡中心、關懷獨居老人的華山基金會、金門銀髮族協會、長青協會和各照顧據點等,都聚焦於老人的照顧關懷工作。
此外超效能,也許金門沒有很多工作機會,連青壯年都很難找到工作,何況老者,但是老人可以發揮更大更多的社會功能,尤其是擔任志工,據統計美國的國民生產毛額有將近一半是由志工貢獻,而老人志工又佔了一半以上。面對超高齡社會,未來正規照護人力的短缺,讓健康長者服務失能長者的政策勢在必行,根據《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擔任100個小時的志工,可以延緩失能,當一個老者覺得自己是有效能有用的時候,就會減緩自己無用和失能感。
因此,金門無論官方或民間團體應多花時間心力並編列編算,來為65歲以上長者增能,讓每個健康的長者實踐三力生活:腦力、體力、社會力,並運用自己的資源和時間,擔任社會義工。志工可以勝任的工作很多,像是:陪伴支持、洗澡、休閒、送飯、散步、送東西、換燈泡、喘息替代、週間及夜間拜訪等等。除了服務外,也可以安排許多活動,如:定期展覽、家庭禮拜、電腦教學、唱歌社團、點心時間、記憶訓練、讀報討論、手工藝品製作、志工經驗分享、更年期及失婚婦女支持團體等等。老人們還可義賣自己手做的藝品,將義賣所得捐助經濟狀況較差的老人或一些弱勢團體。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關鍵時刻,老人照顧觀念必須翻轉,銀髮族群更須看見彼此的需要,只有走出自我、以愛出發、互相扶持、貢獻他人,才能創造出精彩可期的第三人生,個人和社會也才能走向和諧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