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圖書館
著《臺灣新詩史》的孟樊老師日前(2024年6月)遊訪哥本哈根大學圖書館,他在攝影紀錄中提到:「我給該圖書館的排名僅次於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圖書館。」閱讀他一幀幀教人嚮往神迷的圖書館攝影作品,腦海裡浮現1995年秋,筆者第一次歐遊,造訪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邦(簡稱巴符邦)曼海姆市,一座18世紀修建的巴洛克式宮殿建築曼海姆宮MannheimPalace「曼海姆大學圖書館」的塵封記憶,秋日金陽下多麼美麗難忘的記憶喲!……。
泰戈爾說:「圖書館是肅穆的海浪。」
哈佛大學老校長艾略特說:「圖書館是大學的心臟。」
波赫士的形容最教人充滿想像:「圖書館是天堂的模樣。」
筆者不揣淺陋說:「圖書館是人們心靈的糧倉。」
歐陸的時代菁英則有更完整說法:「圖書館是城市裡最安靜的角落,卻湧動著最活躍的思想,她不獨保存著文明的火種,驅動未來的新知,默默滿足求知若渴的人。」
真正求知若渴的人,必然嗜愛閱讀,喜歡買書、藏書,除了自己擁有大量書籍,還會時不時往圖書館跑;因為書海浩瀚、知識無涯。上圖書館(特別是上允許外借的圖書館,可以把書冊借回家慢慢研究、品賞),確實不失為自購自藏之外另一理想的求知捷徑。曾有愛書人感慨時下電子書風行,手機輕鬆上網,想看、想讀的書便手到擒來。這樣的閱讀革命,是否會明顯削減紙本書與圖書館的存在價值及重要性?說實話,筆者對此閱讀新趨勢是持比較樂觀看法的。實體書冊有手感、有溫度,讀者可以在自己擁有的書本上作註解、眉批,閱讀之中書香隱隱,人書一體的意趣確實妙不可言……。這也是為甚麼遊訪一座城,總要去閱讀當地圖書館的理由。
圖書館如何閱讀?於我,是從閱讀圖書館的建築外貌、研究其建築風格開始,入館之後,閱讀其館內各部之藝術呈現,含括藏書室、閱覽室裡的陳設:典雅燈具、泛著內斂光澤的木質老書櫃、老扶梯、老地板、桌椅、窗櫺……等等。特別是古老圖書館,有著輝煌的歷史重量與深厚文化底蘊,整體氛圍充滿濃郁古典人文氣質;儘管書櫃裡陳列的書籍與我們有著異國文字的隔閡,我總也忍不住伸手撫觸書冊,浸染幾分遙遠的故人遺事,靜賞冊頁中書韻墨香。這感受,真是生命中一席雋永奇美的心靈饗宴!久久不忘。
此刻,讓我們一起閱讀幾座不同國度裡的經典圖書館吧!
除了前文提到的曼海姆大學圖書館之外,德國巴符邦還有一座讓我記憶深刻的圖書館,她在烏爾姆市以南,隱身於肅穆樸真修道院裡的天堂,11世紀洛可可建築的典範:「維布林根修道院(Wiblingen Abbey)圖書館」。她有著華麗的裝飾,壁面及柱體上細膩的雕塑生動、精美,仰覽穹頂繁複繽紛的繪畫,直教人打心底發出無比崇敬與陣陣的驚嘆。人們想像中的天堂,應該就是這樣的吧?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圖書館,1592年建立,她是愛爾蘭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圖書館。與英國大英圖書館、牛津大學圖書館齊名,被譽為歐洲三大圖書館。看過哈利波特電影的朋友,再去參訪聖三一圖書館中的Long Room,應該不難看出來片中霍格華茲圖書館,就是在這兒取的景。
閱讀圖書館與閱讀書籍的感覺,確實是兩種很不一樣的享受。於我而言,因為對於建築與空間設計原就興趣濃厚,閱讀圖書館自然別具興味;內心一波波感動之外,還能收穫豐富的視覺迴響,在生命底層的思想洪流中震盪、捲滾,激撞出生命無數的可能性與難以預期的火花,這是何等深邃、神祕而奇絕的境界?至於閱讀書籍,與作者交,與書中人遊,確實很有意思;特別是「接受美學理論」盛行之後,讀者可以堂而皇之參與作者原創文本的解讀、詮釋與再創作,其樂至巨,真快意無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