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番薯粉
番薯又稱地瓜、蕃薯等諸多名稱。為一種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草本,蔓細長,莖匍匐地面,塊根都長在地下,大多黃白色,也有紅色、近年也有紫色等……我們均用黃白色的番薯搓成粉,曬乾後都是白色。
金門兒女如果不是城裡人,應該都有做過或看過搓番薯粉。
約略在冷冽的冬日,空氣中沉靜且寒意逼人,母親或嫂子們,鼻子紅通通,手指是凍僵的,拿東西很容易拿不穩,那時卻要搓番薯粉,搓一大盆,再把番薯乳擠捏出來,番薯粉從地瓜搓出來再擠壓曬成粉,基本上剩地瓜渣應該是無啥營養價值,可是為了裹腹再加一點地瓜或安籤仍可當成正餐,如果能加上米,可算豪華了。
搓番薯粉因為在天寒地凍的冬天,彼時是我童年無憂的年歲,母親會叫我去拿籮筐,去拿墊在粉下面的麵粉袋,去拿小板凳……坦白說,即使如此我也慢吞吞心不甘情不願。
搓好要曬乾的時候最怕陰天,曬不乾品質不好,那時光真的看天吃飯。凡事以天候定輸贏,難怪父親把二十四節氣弄的清楚不模糊。即便搓個番薯粉也都要搶著陽光普照的日子。
先說番薯粉,確是地瓜的精華,擠出來是地瓜乳汁,然後太陽底下曬,曬乾了到城裡販售,環境好的或做生意的買去做蚵仔煎販售。如今金門頂頂有名的蚵仔煎必須是手作番薯粉才好吃。
番薯除了直接吃,做成安籤曬乾成為後備糧食,主要在沒有番薯的季節用它當主食。
當年的父親每天到田裡挖番薯,一籮筐一籮筐的挑回家,有一回父親要到自己的地瓜田,正巧隔壁鄰居在偷挖父親的地瓜,父親嚇得趕快躲起來。如今回想我曾笑父親膽小,父親說熟人,撞上了鄰人會見笑。真是寬厚之人。浯島沒有別的產物可以餵養,老天爺給了番薯,印象中也沒聽過番薯歉收,總也利用番薯利用沿海小魚小蝦,利用轆轤打的水,一日又一日,我們長大了。
大自然觀照我們,能餵飽肚子是父母親最大願望。番薯粉算高檔,不是經常可吃到。
曩時,隨時可以到菜園拔兩株蔥,割一把韭菜,冬日,暖暖陽光斜照天井,蚵仔加上自種蒜苗、芹菜、青蔥,切碎拌上自製番薯粉,二嫂起火在鍋灶裡煎個金黃,再和一個攪拌過的雞蛋,色香味俱全,很難不食指大動。同樣食材有另一種作法,即番薯粉和其他材料勾芡成糊狀,不是乾煎,兩樣都可口美味。好友王禾說:「碰到美食當前,一定要表情歡樂,且嘴巴喊著好棒好好吃,那是對主廚者及食物的尊敬,最好拍手歡呼。」真是戲劇性十足,若再加一鍋家鄉特有魚丸煮湯,幾片酸筍及翠綠彎豆苗,滿足了味蕾,其他山珍海味難比,真的要尖叫加歡呼。迄今喜好仍未稍變。
離開島鄉之後,很難吃到原味。返鄉最想的還是蚵仔煎,我形容它是一部纏綿悱惻的長編小說,一讀再讀百讀不厭。
好吃使然,所有關於「食事」令人關注並且懷念。
若欲探訪浯島美食,不必豪華魚肉,質樸原味食材,加上媽媽原始工法,只需用餐場地改善,洗手間改善,衛生改善,應該所向無敵。一座不大的島,發揮無限大的文化,善的循環,人情更是無形力量。
洪玉芬說:來小金請妳吃「三闔院」。我點菜蚵仔煎(要金門煎法,台式煎法就免啦)、魚丸湯,頂多再加一道小金芋頭,夠了,非常豐盛。似乎已經開心一口一口往嘴裡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