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玲,不小心燙成一筆金黃
「剛剛在構思一篇文章。想到楊樹清年輕時曾經在某篇散文裡提到讀者『亞亞』的舊事」,「應該是我唯一的一次call in進某個『貓后』」的廣播節目」。兩個故鄉女子的線上對話。
1993年5月31日,一位陌生讀者來電,call-in到中廣流行網「貓后」羅懿芬主持、訪問我的《四季人生:作家談故鄉》午夜現場,說她是來自金門在台中念大學的「亞亞」,喜歡我的文字我寫的《渡》,殷切問起「還繼續寫作嗎?」30歲的我,正在傳播職場與「新聞體」交戰,勉強以「文學體」回答她「40後再回歸文學本位吧!」「金門是我的島嶼、文學是我的原鄉、創作是我的能量。只要米缸裡有一點米,我會繼續寫作。謝謝妳,亞亞!」話落,連線中斷,也斷了線。
就止於一通90秒電話的互動記憶,但她不經意喚起我的文學初心,所以我牢牢記住「亞亞」這個名字。陳妙玲,又讓故事有了延伸,她竟大海撈針找「亞亞」,尋了許多年,某日突然告知,「當年那位打電話進現場的亞亞,是我姐同學」,隨即,拿起手機,在餐桌上讓我們再通上話。
又是一個5月。陌生女子來電歷26年後,2019年,同樣的5月31日,妙玲傳來:「亞亞Martha Chuang ,今天早上走了……」。
來不及相見。作者與讀者之間,驚喜開場,悲傷收場。
陳妙玲總可以從閱讀、生活中找記憶線索,扮起歷史偵探、文學柯南,然後產生情感連結。
1993年至1996年間,如果你是金報副刊的讀者,對「逸儒」、「孟玲」、「我非」、「諶繆」等名字與作品多少有印象吧,全是陳妙玲化身的筆名;1996年12月6日那篇〈浯汛〉,有溫度的文字,詩人張國治讀了深受觸動,相詢「諶繆」誰人?她也寫了〈莫忘珠浦吾樂園〉追念國小資優班同學,後來考上台大在車禍中昏迷的李孺惲,「妳快起來啊!明年的同學會,我們廿五人再共聚一堂,重溫勤誠二字牢牢記心田的中正歲月,好嗎?願,廿五顆星子永不蒙塵!孺惲!別擰碎我的夢啊!」再也醒不來,夢碎了。讀斯文,兀自落淚。
散文之外,妙玲也有枝詩筆。我視作敘事詩或散文詩。2006年11月8日,以「孟玲」之名寫了首〈想望若騰〉,「那日我在你的故居前佇足/癡心揣想三蓋廊的原貌風華/閑之這字淡了/海韻這字遠了/只有留庵/不小心燙成一筆金黃/靜倚門楣/看鴉片燒過/看水鴨子輾過/看圳仔溝興盛衰落………/膠鞋步伐迤邐/踅不進時光隧道裡/你 還在嗎/我聽說參天古榕下/厚重花崗岩內/你寧寂無愧地沉睡五個甲子餘/『居外寒苦』,你告子饒研/『有明自許先生牧洲盧公之墓』你命題/或兵部尚書或僉都御史/落葉歸根的遺願如此/單薄自期,謙遜以寄……/此番叩訪/獻饌 ,獻果/焚香,禮拜/宣讀告文後擲筊/『官做大 人謙虛』/百年前的你慇懃頷首/諾允出一個聖杯……/恍然間我看你裂眥/泣零一句:是不欲成我耶!/在隆武年間/浙水邊」。
歷史現場感動線如此流暢,穿越時空情感如此飽滿。很難想像,寫〈想望若騰〉時的妙玲,22歲,芳華之年,超過張愛玲寫〈天才夢〉的年紀;10年後賢聚盧氏家廟奠安、追龍前夕,她再寄來這篇舊作,並在剪報旁留言:「丙戌正月初六,在尚義機場等候補位,翻閱你的《番薯王》,讀到『盧尚書生命最後一首詩了。給了澎湖。』心中一懍。想起昔日詩作,那是在田調之後,初識若騰心有所感抒情之作。與你分享!」
詩筆中見史筆。我重讀〈想望若騰〉,想望的,是桃花過渡,圳仔溝的水慢慢流,也是妙玲的筆慢慢來,「閑之這字淡了,海韻這字遠了,只有留庵,不小心燙成一筆金黃」………。
少女時代,以三年多時間寫下百餘篇作品的陳妙玲,1997年以後,忽然從筆耕田園消隱了;2006年縱然有詩,也只乍現。我高度期待出書成類,浯島文學的天空,一顆正要升起的星光。6年級生,陳妙玲,妳的光點還在嗎?
2024年秋天,滿目金黃的季節,《屋頂上的少女》,陳妙玲終於要出書了,是獨唱也是協奏曲,全書分出五輯:「印記」、「女兒書」、「傷別離」、「浯鄉迷圖」、「餘韻」,我讀到〈浯鄉霧語〉、〈金色時光〉、〈民生路45巷青春弄〉、〈欒樹之秋,台北之初〉、〈永來,香永在〉、〈桑梔淚〉、〈七里香與金露華〉、〈衙門口〉、〈照牆無聲似有聲〉、〈鄉愁蜈蚣座〉、〈約許獬看花〉、〈愛在天平的二端〉〈豆梨的訊息〉、〈安籤下南洋〉……,多麼有感度的命題、綿密的情絲、純淨的文字。一篇篇綴連出鄉景地圖、鄉情之音。
過去的陳妙玲,是文學汪洋的浮潛者;現今,吳鈞堯序說〈陳妙玲走到檯面上〉。
我讀到的妙玲女子,有時在人境,有時在仙境,時而清醒,時而恍惚。自成一家也許仍有段距離,但已然自成一格了。
屋頂上的少女,望見日月星辰;她又踩回地表,看到人間煙火。
從文史找到養分,從記憶找到光源,淨化作了文學。啊!想望若騰的陳妙玲,妳也不小心為自己燙成一筆金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