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民眾遷台紀念
金門人自民國以來的主要大遷徙有兩次,首次是1937年10月起日軍侵佔金門,百姓紛紛逃出淪陷區,地方稱之為「走日本」。那一年,我的家族親人大部分暫移廈門,金廈相繼失守後,輾轉遠赴越南避難。
第二次是1958年8月23日,中共為試探美國對台灣態度的反應,發起攻擊性的砲轟金門。為了保護戰火下的人民,免受無辜的禍害波及,政府商議疏遷民眾前往台灣自力謀生,俗稱為「遷台」。那一次,我們舉家倉促遷移台灣,在桃園內壢生活過一段期間,情勢緩和後才返回金門定居。
823砲戰期間,民間曾經轉述出一些關於棄守或者淪陷的消息,一度傳聞疏遷的人民,將會移往海外。大部分民眾都是在緊急情況下,被通知前往報到,僅能攜帶簡單的隨身行李登船。為顧及金中師生的安全,將全校921名學生,全數疏遷台灣,分別就讀台灣各省立中學,比民眾搭乘的艦艇早一日抵達高雄港碼頭,我的三姨也在行列中,分發到宜蘭就讀。
10月11、12兩日,在高雄港登岸的遷台民眾,共計6,509人,首先辦理入境手續登記,其中有62人到港後,直接投靠親友,其餘均由第二軍團派軍車運送至高雄市前金、大同、新興、建國等4所國民學校臨時接待所暫住,總計人數6,447人。期間復有1,000多人,自動請離投靠親友或另謀生計。
10月15日,政府就遷台同胞的安置事宜,商議成立輔導委員會,以辦理有關金門遷台民眾的接待、疏運、安置與臨時衛生醫療等事項,編制人員分設接待、調查、分配、疏運、衛生、聯絡、財務、總務等8組,合計全體員工49人。
中央並派福建省政府主席戴仲玉任主任委員。戴仲玉(1910-1986)是第八任福建省政府主席,1955年2月開始任命就職,直到1986年6月逝世為止。我曾經與他有一面之緣,1985年5月12日,省主席應邀參加在台北市師大綜合大樓二樓展廳舉辦的旅台大專同學會,當年的邀請卡最親切的問候語是:「地瓜臉,我們又該見面啦!」
陸續以減輕高雄市的負擔及暫住民眾對學校課業的影響,於是就轉向台灣省政府請求協助,將臨時接待所的民眾,全部疏運到中南部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7縣。
政府為照顧安頓遷台民眾的長期生計,發放每人3,000元的安置費,希望分別定居各地後,能自謀工作或做些小本生意,各尋出路。但是這些疏遷台灣的民眾,有工作技能者僅佔總人口數的三成,無工作技能者佔總人口數的七成。憑著金門人刻苦勤勞的韌性,遷台的民眾安穩地在台灣各地生根、開枝散葉,日久他鄉即故鄉,習慣上仍然自稱為旅台鄉親,鄉愁是那一代人的牽掛和思念。
我出生於823砲戰之後,當初以紀念由台灣回到金門而取名。塵封的百姓歷史,歷年來著墨不多,從戰爭到和平的生存之路,人民身不由己,始終隱藏著一段走過遷徙、流浪的漫長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