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戰役的時代價值
今年是八二三砲戰六十六周年。對於經歷過那場砲火連天的苦痛日子,親身體驗戰禍災難、流離失所甚至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金門人來說,戰爭的殘酷、悲慘與無情歷歷在目,是那一代金門人的痛苦記憶;未曾經歷這場戰火的台灣人民及戰後出生的人們,應該檢視這段歷史的真正價值,省思戰爭帶來對生命財產的摧殘與災難的可怕,認知現在和平的日子得來不易。
每一個經歷過八二三戰禍的金門人都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也會有著屬於自己的一段故事,更會珍惜和平的可貴。但由於國人所處環境、成長背景、年齡層差異以及政治傾向的不同,對於這個戰役每每從各自的視角解讀,就會有不同的看法,試舉數例說明:有人說「八二三是國民黨在跟共產黨打仗」,意思是這個戰役跟他們沒有關係,要斬斷和中國、中華民國、國軍的一切關係,所以選擇切割,冷漠以對;有些政治人物平常對此戰役議題十分冷淡,但為了選舉與選票時又大加利用,往年如是,去年尤甚,總統大選前,幾批有意參選者紛紛來蹭熱度,參加「八二三戰役周年紀念大會」公祭暨追思等相關活動,趁機大開選舉支票,因此,金門鄉親說「請不要拿八二三戰役來消費。」
八二三戰火荼毒,政府當時為了顧及學生安全,讓學生能夠安心求學,決定將金中初一到高三的九二一位學生遷台,分發寄讀於臺灣省三十所省立中學,由教育部編預算補助學生各項費用,包括食宿;這一批青少年後來大都成為社會的菁英。已故的楊清國校長,當年與同學們疏遷到台灣公費就讀,他們後來是金門教育、公務、黨務及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各領風騷數十年;留在台灣發展的也都獲得不凡的成就。楊校長曾說「回顧往事,身為窮苦農家子弟的我,能夠赴臺免費升學,也是戰爭浩劫苦難的幸運者,如果不是因八二三砲戰發生,金門學生豈能一下子這麼多人都赴臺公費求學?……這豈不是因戰禍而得福嗎?」
前金門縣長、退役中將張人俊先生,日前在聯合報民意論壇發表「823砲戰66周年要和平不要戰爭」專文,述及「四十四天的砲戰,我身處戰場如生活在鬼域之中……中華兒女本是同根生,何忍造成戰爭浩劫?」他呼籲「期盼賴清德總統高瞻遠矚,高舉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在平等尊嚴下促進兩岸和談……只要心平氣和坐下來談,握手言歡、降低台海風險,不但是兩岸同胞之福,亦可消除外力入侵與欺詐霸凌。兩岸在和平共存、攜手並進之中,遠離戰禍共創繁榮,讓台灣成為永遠安康富足的寶島,何樂而不為?」
經過六十六個春秋,戰爭已成歷史且漸漸的被人遺忘。在紀念八二三砲戰六十六周年之際,除了追思戰役中亡故的軍民,並向當年參戰官兵與民眾表達崇高敬意。此外,世人尤應省思「戰爭無情,和平無價。」之真諦,體認八二三戰役的時代價值,珍惜這一段歷史。殷望兩岸領導人以史為鑑,勿蹈覆轍;同時,思考讓金門扮演兩岸「和平之橋」的角色,共同締造和平雙贏之局,不再興兵爭戰,則兩岸人民甚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