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藍色公路整合觀光資源
藍色公路經過多年來的醞釀與規劃爭取,終於在今年的七月正式實現了,且由金門縣政府核准民間公司經營,這的確是一大喜訊。金門在這幾十年來受到戰爭影響一直處於戰地狀態,直到近年來兩岸倡導融合及和平發展,金門海上觀光才迎來曙光,這對未來觀光資源整合與永續旅遊將會有突破性的展現。並且,在基於海洋環境教育及保育前提思考下,以傳統歷史背景及更多的永續人文教育資源,與廈門共同推動海洋觀光活動,必能使兩岸人民的心靈更為契合。
本縣在觀光建設上,一直努力整合規劃與期待,尤其在傳統的社區與社會生活模式下,以更進步與長遠的目標思考海洋的永續環境。金門縣議會各次定期會專案報告中,亦常提到開拓經營兩岸航線、離島航線及藍色公路,促成觀光資源整合與經濟發展。近年來,金門縣政府不斷地結合中央與地方產、官、學界人士,極力推動金門獨特的閩南文化、戰地風光、自然生態等活動,善用金門的地理區位,搭乘船舶欣賞兩岸美麗的海上風光,領略海上藍色公路之發展前景。
疫情過後,由於小三通復航、大橋通車、大二膽島開放觀光、九宮碼頭轉型,藍色公路的推動終於有了發展方向。未來若馬山港建港成功,將能對接小三通航線、翔安機場、藍色公路,甚或金廈大橋,對金門的整體觀光發展將有更進一步的推動。
近年來,金門觀光品牌不斷推陳出新,如金湖鎮之海灘花蛤季、金寧鄉之石蚵文化季、金沙鎮之風獅爺文化季、金城鎮迎城隍文化觀光季,以及烈嶼鄉芋頭季活動等,並持續深化,添加新元素,提升吸引力,型塑金門多元旅遊的意象。並且規劃海岸網紅景點、藍色公路及體驗活動,提供觀光客有更深入的在地特色體驗,吸引更多遊客到訪。
筆者曾於1984年美、日科學教育考察,體驗美國舊金山灣的觀光發展、1990年紐、澳、新加坡聖陶沙島之環島高架鐵路海上觀光之創想、1994年峇里島之海上觀光旅遊活動、1996年至2002年三次參加澎湖海上環境探索活動,遊遍20餘個海島體會海上觀光資源之重要性。1997年到泰國芭達雅島體驗海底船、拖曳傘之觀光活動,深深體會到金門發展海上觀光的迫切性;1999年到德、法、義、瑞等國參觀水上遊憩活動及2020年參加退教協會的馬祖四鄉五島旅遊活動,了解到金門成立地質公園之必要性。因而認為金門必須持續透過各種活動加以宣導,落實觀光政策,並且鼓勵及輔導民間投資,達成永續觀光發展的動力。
廈門於2001年小三通以前就一直以「海上看金門」暢遊大、二膽島海域及周圍列島,若能結合金門這次開放藍色公路試營運,熱絡金廈海域旅遊行程,綜覽兩岸風光,將是金門觀光最大賣點。尤其金門擁有比廈門更為完整的海域,若能同時開放民間推動各式各樣海上活動,諸如獨木舟、立槳、駕帆船、遊艇、海釣、海底船、拖曳傘、金廈夜景遊覽等,配合近日即將再次開放陸客來金旅遊政策,將為金門各行各業經濟注入新活水。期待在金廈兩岸的善意回應與雙向正常往來,金廈海域的相互經營規劃,出現燦爛的曙光,為兩岸觀光之願景共同努力。並為達到「生態、生產、生活」等三生皆贏的指標,讓遊客能享受海上觀光發展榮景外,尚引導海洋保育的重要性,進行觀光資源之開發與整合,創造高品質的觀光旅遊活動。融入海洋文化資源,加強推動海洋教育,落實藍色公路的核心價值,開創更美好的未來,達成金門永續觀光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