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秘境植物園 ──自然生態與戰地文化的相融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春柳。
點閱率:2,938

寫作協會10月份的333秋季讀書會輪到周志強常務理事負責,他定調3位主講者:吳啟騰校長的金門地理景觀、陳西村老師的中草藥、周志強老師的鳥故事,且擇址在太武山下的植物園中山室讀書。
為此,我特別走訪多年未去的秘境植物園,考查現今的中山室。
太武山下的植物園,早期為南雄師砲兵營區,後改為林務所太武苗圃。太武苗圃的成立,一為育苗,二為造林,欣欣的林木,為當年的戰地金門增添了無限的綠意!
民國92年,戰地金門已轉型為觀光金門,軍事管制既退場,縣政府決定將苗圃的淤積水塘、廢棄碉堡和雜亂林相,擴闢改建為金門植物園。當改建團隊看到荒山原生的潺槁樹、黑面神及羊角拗……等等植物,在花崗岩間冒出新枝嫩芽時,決定以自然生態和戰地文化為整建的兩大主軸,工程期5年,擴地為26公頃。
多年前,我到植物園,是應王賢端先生之邀,來觀賞他精心打造的240度場域環型劇場影片,在碉堡改建的環形劇場內,看空拍鏡頭下的綠色金門,不僅讓外來客驚艷連連,也拓展了本地人看自己家鄉的視野。
但此趟走訪金門植物園,卻是以考查中山室為主,故一入植物園,我直驅籃球場附近的中山室。真好!景物依舊,刻意存古。昔日的籃球場、中山室,聚集了許多老兵的回憶和感慨,當年,阿兵哥在這裡集合操演、親友眷探、吃大鍋飯……。現在的中山室、籃球場已轉型為植物園環境教育的解說教室、戶外教學的大本營。
倒回入口處,走入長約750公尺的木屑步道,步道鋪設在舊有的軍用走道上,兩旁的老樹、藤蔓、枯枝、落葉……,呈現著自然原野的風貌。佇足在「虎軍」彈藥庫前,可想見當年的槍林彈雨、砲聲隆隆。
步道的出口處,見「老兵故事館」。民國100年,由擎天水廠管制室改建而成的故事館,館中收納了許許多多昔日老兵「留金歲月」的故事,包括冰果室、撞球間的金門小姐,麵食館的北方老板,理髮店的南方師傅,以毋忘在莒為背景的照相館……等等。
故事館周圍,方圓數尺,猶見「軍令如山軍紀似鐵」的標語重重,彷彿間,讓人跌回了戰地政務的時空裡。
繼續上坡前行,走上眺望觀景區,山頂的前方可遠眺金門島的北、南兩側,視野遼闊;後方則有飲水思源軍用儲水坑道,坑道岩壁處處可見太武山的原生植物,它們不畏寒暑,應時青綠!
沿著「竹廊道」下行,竹蔭夾道的長廊,可想見:晴時,金光點點;陰時,林聲蕭蕭。
碉堡展示區裡,近百棟的軍事建物,或明顯於紅土上、或隱藏於林間,植物園已陸續將它們活化為林間教室、遊客休憩站、鳥類觀察室、碉堡藝術區……等等。
賞鳥木屋應是孩子們的最愛,那臺灣檜木的大斜屋頂,呈現著歐式童話屋的情趣。
食蟲植物區則是關心自然生態者的必訪勝地。在濕地生態與水生植物展示區,多樣性的動、植物被刻意地培育著。
穿過原生植物區,來到河道景觀區。蜿蜒的河道,可想見其四季分明的景致:春霧、夏蟲、秋花、冬鳥,季季都是遊園的好季節。
這次來園,是8月的夏季,夏荷田田,夏蟲活躍。俗稱「紅娘子」的黑翅蟬,在茉莉花香中羽化、展翅、入林,成為萬綠叢中的一點紅;俗稱「大擂」的紅脈雄蟬更是嘶聲高鳴。
我預想著10月份在中山室的333秋季讀書會,秋高氣爽的植物園,原生的紅花石蒜將火紅迎賓;木屑步道正適合作森林浴;以河道生態工法整治的「環湖步道」更適合散步,……。
走訪金門植物園,綠林、綠地,人的心,自然地安靜了下來。植物園裡舊物、新景交迭相融,在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裡,有碉堡舊物的戰地文化,也有欣欣向榮的新育閩台原生植物。
民國98年,金門植物園獲頒行政院環保署環保公僕創意王全國第二名佳績。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