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水難斷一點親
近期讀到一則報導:「……百分之七十的福建居民其先祖是從河南信陽固始南遷來的,而百分之七十的臺灣居民其先祖是從福建來的。……」好巧不巧老作家黃克全也說他們金門黃姓宗族祖籍正是河南固始,難怪會有「老家河南」這種說法。
隔不幾日《河南日報》一則醒目的新聞標題:「向飛絮開戰,為何治而不伐?」覺得好奇,詳讀內文得知,河南飛絮問題主要來自楊樹。一棵成熟雌性楊樹,每年約產出28萬~1485萬枚白絮,春季開花授粉後生成的果實成熟開裂,白毛絮便攜帶黑芝麻般的種子隨風飛颺,造成民眾困擾。河南省林業局已培養出「豫雄1號」楊樹雄株良種,並對雌株大樹進行嫁接改造,可望大幅改善飛絮問題。植物專家表示:「楊樹是生態功臣,一株成年楊樹一年可吸收172公斤二氧化碳,釋放125公斤氧氣,滯塵16公斤,具有優異之不可替代性。」談楊至此,我忽然很有榮耀感,因為我是河南省新鄉市一粒白楊樹種子,偶然被撒在臺灣泥地上發芽成長的一株根苗。基因裡藏著一種神祕線索,來自根的記憶……。1990年10月中旬,32歲的我結束四川「九寨溝之旅」,從成都雙流機場搭機飛鄭州,返鄉探視96歲親奶奶與叔、嬸一家。當時,老家已自新鄉搬遷至鶴壁,這地名我完全陌生,臺灣的中學地理課本裡沒有鶴壁這個城市,但因至親住在這兒,我對「鶴壁」便感覺親切了。
10月18日我受邀至礦物局座談,局領導張金佑先生與有關方面負責人陳清寬、史兆祥、胡松茂等長官,在局招待所三樓會議室親切會見。座談期間,承幾位長官美意,筆、墨、紙、硯齊備,邀我當場題詩一首;事出突然,加上我毛筆字「不中」,心裡不免忐忑,但又難卻長官盛情,只好獻醜,硬著頭皮提筆寫下:
「三十寒暑懷鄉情,
日月昭昭知我心。
故園遙遙千山外,
萬水難斷一點親。」
張局長謬讚:「好詩!好一句『萬水難斷一點親』啊!深切表達了祖籍大陸的臺灣青年一代情繫故土的眷眷情懷。」當時,讀著自己的即席之作內心激動不已,那情景,至今猶深深鐫刻在記憶之中。
轉眼,34年時光飛逝,當年在鶴壁礦物局招待所題詩的河南女兒,如今已兩鬢飛白,常在臺北小樓上倚窗望月,遙寄鄉愁。
2024年8月下旬,幸蒙福建及金門林、黃、王、陳、鄭、顏……等姓氏鄉親之原鄉河南信陽固始主辦單位邀請克全、學敏,參加「第十二屆固始與閩臺關係研討會」,並就相關議題撰寫論文,實感榮幸之至。深入了解此次研討會主題暨相關議題著重在「探討根親文化的歷史意涵與時代價值」、「河南固始與閩臺關係研究」……等我們不曾做過研究的領域,二人自忖所學疏淺,恐力不能勝,辜負主辦單位盛情厚望;於日前向主辦單位婉謝此次邀約。
克全、學敏雖身未能至,心仍關切、思量「第十二屆固始與閩臺關係研討會會議主題:兩岸同胞共同弘揚根親文化,推動根親文化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得二、三淺見如下:
其一:主辦單位重點任務--如何強化河南固始與閩臺關係之宣揚與推動!此前題之下「做甚麼」?「怎麼做」?是第一要務。
其二:「學術研討會」屬「理論性重點工作」,確實是「做甚麼」的重要項目之一!教授、學者們鞭辟入裡的論文彙編、出版,是強化河南固始與閩臺關係之重要理論基石與日後執行作業之依據。
其三:我們正身處「逆思考策略行銷時代」。河南固始與閩臺關係之推進,或需藉助「逆思考策略行銷」擬定「怎麼做」--
「老家河南」的新時代意義?
「萬水難斷一點親」推展根親文化為兩岸你我帶來甚麼利基?
啟動閩臺-河南固始溯源尋根之旅
誠然,這是一個攸關兩岸血濃於水、親族融合的尋根之旅,同時也是雙向和平共榮之百年大計,值得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