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們遺忘了「一夫」:趙玉明的正氣中華詩人歲月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樹清。
點閱率:3,258

文訊雜誌主辦的2015九九重陽文藝雅集,10月20日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那一年10月31日適逢《金門日報》50周年社慶,報社邀稿,我正著手撰寫〈從料羅灣、正氣副刊到浯江副刊的金門文藝風雲年代〉專文;會後,人潮漸散,我設定、攔住5位詩人:趙玉明(一夫)、向明、管管、林佛兒(林白)、林瑞明(林梵),邀約到台大庭園會館咖啡廳下午茶,後二位要趕回台南,未能留下。這批詩人多曾軍旅、駐防金門,並留下詩文,其中向明只是短暫過境,1958年八二三砲戰時到金門出使任務.至今還保留了指揮官贈予一罈已蒸發未剩幾滴的老高,後來亦寫下〈飲金門高粱〉、〈金門的木麻黃〉,在《當代金門文學大歷史》新書發表會上,他再以書法揮就、朗讀戰士沙牧坐在大膽島的無名塚、望著來時路寫下的〈媽媽不要哭〉,頓時全場安靜無聲,泛著淚光,「砲聲總會停止的/而現在我們必須擁抱戰爭/媽媽不要哭」、「沒有名字的小墳長滿了野草/雲的棉絮已夠禦寒了/啊,媽媽不要哭」。
再回到那年重九,坐在眼前,我們暱稱「趙老大」的趙玉明(1928~2020),忽又想起1978,少年的我常到訪筆名「風衣」、1963年進入《正氣中華報》、1965年參與《金門日報》創報的顏伯忠(1938~1992)位於後浦城模範街12號的書房,因言論、版面不見容軍管當局,職務一直代來代去,工作情緒陷入低潮,加上無話不談的同事李福井(終南山)考取《中國時報》不告而別,代採訪主任兼編副刊的伯忠先生一度萌生去意,他突脫口而出一個我陌生的名字:「趙玉明」,他說《聯合報》的趙玉明開出優渥條件,欲安排職位拉他到台北發展,顏一度動念,最後終究沒付之行動,「家鄉再不好,報業環境再差,也是自己的土地,且已經習慣的地方」。可見,趙、顏是有交集、交情的。
趙玉明當過《聯合報》總編輯、泰國《世界日報》社長,在報界享盛譽,只是,1953至1964的12年內,他四度金門,在《金門日報》前身《正氣中華報》任通訊員、記者、校對、編輯、副刊主編,也當過金門廣播電台台長,以「一夫」之名發表過諸多篇章的詩人背景,我真是了解太少了,過往爬梳「文學金門」史料時,總是未能將報人「趙玉明」與詩人「一夫」合為一體,在文學這個區塊,把他給遺漏、遺忘了。
1980年6月27日,我在《青年戰士報新文藝副刊》讀到金劍〈憶:與公孫嬿在金門〉,眼睛一亮,「民國四十三年(1954)9月3日下午金門發生砲戰,那時我部駐防在瓊林與小徑等陣地,第一次嘗到強烈砲擊的滋味,當然有些畏懼,但經歷次數多了,也就能提高警覺,習為常事。心想到了金門前線,將來有機會反攻大陸當然最好。不然,能守護金門外島,或戰死沙場,也就不再返回台灣整訓了,對那種長年累月的嚴格演習訓練,與構工備戰磨練苦楚的心情忍受,倒不如早些能轟轟烈烈的在戰場光榮犧牲」,「在金門結識了不少戰友詩人和作家,如公孫嬿、尼洛、一夫、俞南屏、孫煒、查仞千、麻德明、商禽等。尤其是公孫嬿(本名查顯琳,砲兵少校副營長)駐防在榜林,一夫(本名趙玉明,少尉政工官)駐防在下堡,尼洛(本名李明,少校心戰官)駐防在浦邊等地區。記得詩人商禽,屬於地區憲兵部隊,經常在金城街上碰面寒暄。其他如麻德明少校、孫煒上尉、查仞千中尉等均係《正氣中華報》的成員,他們的筆鋒犀利,對編輯剪裁設計構圖,經驗豐富,該報是金門戰地唯一精神糧食,對戰地人心影響深遠。」
金劍的戰地文藝群像記憶中的「一夫」,在2015年終於跳了出來;趙玉明出版回憶錄《筆墨因緣:大兵習文六十年》、《學徒辦報:泰國世界日報三十年》,書中〈軍中文藝與筆墨因緣〉述及他自1953年起到金門四年,軍階是中尉,期間入《正氣中華報》編軍聞與副刊兩年,他也說明《正氣中華報》是胡璉將軍在江西創辦的軍報再於1949年移入金門,向內政部註冊,八開兩大張,第一張要聞、國內政經、國際新聞、金門新聞,第二張副刊、專題、家庭婦女、軍中通訊,編採部門都是江西老人,曹一帆任總編輯,同時調來准尉查仞千任文書工作,「我和仞千白天編副刊專刊,晚上編新聞,中間做校對,兩人同駐一間小宿舍,兩張竹床,丁字排設,中間一張桌子,白天沒有做完的,晚上補做。這家報紙過去的採訪記者,很少寫專訪,也不見記者的署名文章」,如此艱困的編報環境,卻深深影響了趙玉明的新聞、文藝生涯,「從四十二年調防金門,先在部隊編油印報兩年,在正氣中華又兩年多,得到回台灣整休的機會。這次在金門四年多,收穫很大:一是我研修了很多編採的工作大要,整個編輯、記者的實務,另一方我也有不少詩作,我的詩風格,轉而陽剛,如〈戰士的遺言〉、〈太武山〉、〈自剖〉、〈大膽之歌〉、〈別金門〉,戰鬥意志旺,很想走出自己的路」。我們看到了報人「趙玉明」和詩人「一夫」的《正氣中華》歲月。
1992年金馬解嚴迄今,30多年來「金門學」的研究、出版,已發展出一門獨立的學科;「金門文學」的書寫、論述,亦產生有別於台灣文學的區域特性,惟相關研究、討論,多集中於金門在地或原籍金門之南洋作家的作品,較少涉獵解嚴前戰地時期的金門「軍中文藝」、「戰鬥文藝」、「戰地文藝」面向探討的「文學金門」。201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在金門大學,台大台文所所長黃美娥〈反共抗俄時代的金門文藝論述:以《正氣中華》為分析場域(1949~1964),嘗試從文學史的視角進行探索,所提供的第一手材料、研究觀點,為「金門文藝」或「金門文學」開闢了新的場域;又一個10年過去了,202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928再回金大,黃美娥續發表〈「軍中作家」趙玉明與金門:從報刊編輯到文學創作〉;台師大國文系教授石曉楓亦同步發表〈「倚砲」的「火線」生活:論公孫嬿小說中的砲戰書寫〉論文。
2025,自《正氣中華報》母體孕育、斷奶、獨立而出的《金門日報》就要度過甲子之慶,我們找回了「一夫」的大兵文學夢,也聽見他同代人的島嶼之聲,以及超越一時一地文學價值的時代之音。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