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桃之夭夭,生機盎然 ──再讀張亨教授〈《詩‧桃夭》甚解〉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春柳。
點閱率:2,905
字型大小:

2024年,台大中文系創系80周年。
母校四年,最憶張亨老師的風釆與關愛。畢業多年,我們6311幾位同學一直和張亨老師、彭毅老師保持著聯繫,相聚時刻,暢言無忌,談近況,談感悟……。
謙沖內斂的張老師雖獲得台大名譽教授的榮銜,但一向甚少和我們談到他的教學、著作。不意,年近80的某年,張老師突然送給了我2篇新作:〈《詩.桃夭》甚解〉、〈說道家-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宗教〉。
〈《詩.桃夭》甚解〉,《臺大中文學報》38期,民國101年9月出版。
〈說道家-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宗教〉,《清華學報》42卷第4期,民國101年12月出版。
2024年,再回母校,重登典雅的台大文學院大樓,多名當年諄諄善誘的良師先後作古,僅以「再讀」表達感念之情。
再讀〈《詩.桃夭》甚解〉─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蕢有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詩經.桃夭〉
「詩三百,思無邪。」讀詩,能直接透顯出生命的真實,開創出新的精神世界,達到精神的條暢,修養溫厚,且不陷溺於濫情。
除了白描,詩以比興傳達暗示、聯懋、象徵的功能,以豐富讀者的想像。比:譬喻;興:因物託事,寄物以見意,環譬以相託,綜合乃悟,故比顯而興隱。
〈桃夭〉一詩,有比有興,以桃樹和桃花的華美意象,比喻新婚女子的美麗與欣悅;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言及「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主題。
追溯「桃」的意象、內涵。神話「桃林」,民俗「桃木」,與再生、新生相關聯,生機盎然。
《山海經》〈夸父追日〉:「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鄧林,桃林也。
陶淵明〈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不論是〈夸父追日〉的「木杖化為鄧林」,不論是〈桃花源記〉的「忽逢桃花林」,桃樹夭夭,灼灼其華,都呼應了「人追求永生,拒絕死亡,渴望再獲新生」的象徵意味。
民俗相傳:「滄海之中有仙山,山上有大桃木,二神人神荼、鬱壘居之,主領萬鬼。黃帝作禮,以大桃板立門戶,畫二神與虎,執鬼以食虎。」
因此,讀〈桃夭〉,我們浮現的詩意不僅僅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我們還會自然地聯想起「夸父追日的執著」、「桃花源的無憂」、「桃板門神的鎮邪」,……。
我家屋前,養有一桃花盆栽,花盆是二十多年前學生所送的舊物,花則是近年的新栽。記得當年,我跟學生明言,我喜歡中式盆栽甚過西式鮮花,因為盆栽可以年年新生,鮮花的花期一過,即見被拋。因此,貼心的男學生們特地用推車推來一大盆鮮綠的盆栽。
花移盆在,近年新栽桃花。春來花紅,我的屋前總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夏來紅謝,其葉蓁蓁,甚至有蕢有實。更妙的是,桃子的果實一紅熟,飛鳥馬上就知道,鳥來啄食,生機盎然!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