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的眼睛
「Veni,Vidi,Vici」是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西元前47年在埃及發動齊拉戰役大敗法納西斯國王,凱歸羅馬發表演說時最著名的一句話:「我來,我看,我征服。」連下三個動詞,筆者最有感的是「看見」,當然這不是指一般視覺,這「看見」必須含括某種「發現」、某種深入「覺察」;靜觀細微、深處著眼,靈府裡細密思量、反覆琢磨、各層面剖析研判後的「了然於心」,而後秉持內心覺知生發定見。
現代雕塑藝術之父羅丹(Auguste Rodin)也有句關於「看見」的名言:「這世界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的眼睛』去感知美。」依筆者拙見「發現的眼睛」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分兩個層次解釋:其一,它是與生俱來的敏銳;其二,是對某某人、事、物高度關心、重視、鍾情下激發出獨特創見。這創見所以獨特,在於其全心投入、深刻思索與長時間的鑽研探究;以至能見人所未視,思人所未想,解人所未知。凱撒開創基業如是,羅丹審美創見亦然……。
回望中國第一位留學西方的油畫家李鐵夫,他是真正能掌握西方油畫技巧,與西方油畫大師媲美的中國油畫之父。其「發現的眼睛」在藝術成就之外,還「看見」孫中山先生革命救國的「看見」,他賣畫籌措經費奔走鼓吹革命,全力襄助國父完成建國大業。「看見」確實至關重要。
近觀金門文學領域,老作家黃克全也有一雙「發現的眼睛」,2015年初他「看見」當時金門作家們尚無「系統性論述」,於是企劃、編撰《金門現代文學作家選》一套三冊(小說家、散文家、詩人)於2016年11月出版。該書企劃階段即決定將音樂才子李子恆收入《金門現代詩人》,此「創見」在2016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創作歌手/藝術家/作家巴布‧狄倫時得到最大共鳴。
2021年初黃克全「看見」金門需要一部建立起金門文學主體性的文學史冊,開始精心策劃、主編《金門當代文學大歷史》,他縝密思考訂定完整的「金門文學」必須包括:「金門僑鄉文學作家」、「金門軍旅文學作家」、「金門本土文學作家」三大領域才算周全。黃克全將此構想分享給幾位金門文友,引起一些共鳴,如李福井兄於2022年6月4日「浯江夜話」撰文提及此三領域,當天福井兄Line黃克全,說該篇所言乃呼應他的看法!讓黃克全甚感欣慰。
本書歷時三年半終於大功告成。2024年7月20日在臺北舉辦新書發表會,幾位未能出席的文學前輩暨文友如印尼華文報業巨擘李卓輝總編、旅美詩人張老師、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臺文所劉奎所長等傳來賀辭,因本文篇幅有限,謹摘錄以下三位文學前輩難能可貴的「看見」(依年齡排序):
一、金門睿友文學館陳長慶館長:「……《金門當代文學大歷史》不僅是對金門文學發展的一次全面回顧,也是研究金門文學發展的重要成果。它除了完整呈現金門當代文學的發展脈絡,也對金門文學的特色和價值深入探討。……希望這本學術性暨可讀性兼具的金門文學史書,能激勵更多青年學子,孕育更多新世代年輕作家。」二、福建師範大學閩學研究中心主任、《閩學研究》主編陳慶元教授:「……《金門當代文學大歷史》不僅是對金門當代文學創作的一個總結,而且對指導今後金門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朱雙一教授:「黃克全會長精心策劃和組織57位作家、學者通力合作的《金門當代文學大歷史》正式推出了,這是一件可慶可賀的大喜事!令人矚目的亮點:書名中有個『大』字及『當代』和『歷史』這兩個詞所具有的巨大張力。
金門島不大,使它稱得上『大』的是金門文化、文學所具有的超出其自身地理疆域的時空之大。從時間上說,金門在宋代就與泉州、同安一起號稱『紫陽過化之區』,明清時代更有數十位進士湧現,這就使金門具有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澱。從空間上說,金門是著名僑鄉,使金門文學向東南亞廣闊空間擴展,書中黃東平……等東南亞著名金門僑鄉華文作家,也將東南亞文化帶入金門文學中。……1949年後金門成為『前線』,有大批軍旅作家到來,有臺灣本省籍作家如楊牧……等,也有來自大陸各省區作家如洛夫……等,他們在共同書寫面對戰爭的人性表現時,又將臺灣和大陸不同省區的『一體多元』地域文化帶進金門文學中。當然,金門文學還有本地作家群作為中堅,東向臺灣,西向大陸,成為聯結臺灣文化和閩南文化橋樑。也許可以說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個融匯了這麼多不同地域文化表現、而又統攝于共同中華文化底蘊的人文薈萃之地,這是本書以『大』自詡的底氣所在,更是金門文學獨一無二的特殊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