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人道 ──再讀張亨<說道家-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宗教>
張亨教授〈說道家-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宗教〉一文,發表於《清華學報》42卷第4期, 民國101年12月出版。
原始宗教可能是人類文化中最強烈、最有力的生命肯定,「信」,是一切宗教的基礎,「信仰」不純然是理性的思維,單由理性,我們不能夠通透信仰的奧秘。
原始宗教的「巫史傳統」,巫、史本是同一人,巫者,「澹然獨與神明居」,神明降臨於這個人身上,使他成為一個有道術者。巫者具有特異的秉賦和德性,可與神、鬼相通,但不能登天,只能用龜甲獸骨來占卜未知。
巫史傳統中,「太一真神」為最高的神祇,相當於「天公」、「上帝」,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為陰陽,其中有「道」,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道,兼具宗教和理性的涵蘊。
老莊的道家文化體系,溯源於巫史傳統的原始宗教,但轉化為「古之道術」,由外在的巫術信仰轉化為內在的實踐工夫,「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人依靠自己去弘道,不需祈求上天的恩寵。
1.天道
《老子》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一」就是「道」。
《老子》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德、形、勢,井然有次。
《老子》60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道行,則鬼神無所作用。
老子以抽象的玄理來說道,莊子則進一步,直接編造出一個個的「神人」來呈現道體。
如1:《莊子》有名的〈渾沌之死〉源於《山海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渾沌,天地之始,帝江,最高神祇也。
如2:「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2.人道
人身難得,人道難修。
老子常以「水」、「谷」來譬喻人道。「上善若水」,「為天下谷」。水形不拘,谷虛容物。
落實在生活上,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就是慈愛、寬容,超越善與不善的對立,包容一切;儉,儉約樸素,率真守拙;不為天下先,則不必爭。
死生大事。貪生怕死,人性之常也。
《山海經》以「化」來解釋生命的樣態可以變形,無所謂死亡。
《莊子》:「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莊子以生死為自然之化,故能呈現「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終者為友」的生命境界。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性(人)、道可謂一體,「知天盡性」,即是追求天道、人道的合一。
原始宗教依賴感應、直覺,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近之,莊子的「心齋」、「坐忘」也近之。換言之,老莊賦予「道」最高的位置,而幾乎完全轉化了「太一」的神格。
老莊在無限的精神世界中,創立了一個最自由的宗教,它信仰的「神明」就是「無」,無形、無象、無限、無為、無待、無罣、無礙。人,依靠自己、提昇自己,在精神世界中與天地、萬物來往同遊。
老莊不重視膜拜、祈禱的外在形式,卻不忽略內心根本的「信仰」。因此,說它們也是「一種宗教」,何嘗不可。
老子曾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朋友,你知道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