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歎會如何評點周夢蝶
金聖歎評點《西廂記》細膩精到,善於從旁人不經意之幽微處,以同一心境的評述觀點,掘出作者匠心與作品深邃奧秘之所在,妙筆剔透剖析、玲瓏表述;教人讀之愛不釋手,讚嘆再三。犀利的評論家慧眼獨具,對人性有凌厲的穿透性,或可視為作者文本之再創造者,而「接受美學」理論中地位日趨重要的讀者,似乎也擁有參與文本再創造的神聖職分。
上述觀點,於筆者近日撰寫近萬言〈「上了鎖的一夜」解讀周夢蝶〉期間,有了更深切的體悟,以同一心境的評述觀點解讀詩人與他的詩作。腦海裡迴旋著,如果是金聖歎會怎麼批點周夢蝶呢?於此同時,筆者也重新思考王國維《人間詞話》第六十則:「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以及羅蘭‧巴特的說法:「批評並非科學,科學是探索意義的,批評則是產生意義的。批評不能試圖『翻譯』作品……。批評所能做的,是在通過形式--即作品,演繹意義時『孕育』出某種意義。」他強調:「批評話語的標準就是它的適當性。」羅蘭‧巴特,《批評與真實》(臺北:桂冠圖書,2004),頁59。
是的,評述者要批點真實,務須適當,根據真確的心靈感受,用自己的語言重建作品的象徵意義;這其實就是金聖歎「入乎其內」與書中人物共憂樂的評點。藉此把我們帶向統一,也就是「書寫的真實」。讓讀者與作品之間會心交流,這也是「同一心境」的完全展現。
以下是〈「上了鎖的一夜」解讀周夢蝶〉論述片段:……周夢蝶顯於外的形象是「退縮的」,這「退縮」恰恰成為他一生的保護色(或可解釋為:非蓄意或蓄意偽裝),以至於他行走詩壇超過半世紀,瞞過大多數讀者眼目,一般公認周公是害羞、口拙、膽小、不逾矩、不妄想情愛的清心寡慾者……;甚至,連為他作序、撰評的學者、詩評家或文友、詩友,都難免對詩人下了某面相的局部性誤判……。
周夢蝶尚未在臺北武昌街「明星咖啡館」廊下設立定點書攤前,曾因擺設流動書攤被警察以妨礙交通為由取締,在臺北第五分局「關禁閉」一夜,被囚入上了鐵鎖的牢房。「那一夜,周夢蝶思潮如湧,心緒如濤,原來『坐牢』畢竟不是想像中的容易。他想藉著思考來忘記外在不如意的環境,他開始打著一首新詩的腹稿(這首詩正是〈上了鎖的一夜〉)」劉永毅,《周夢蝶 詩壇苦行僧》(臺北:時報出版社,1998),頁56-58。
〈上了鎖的一夜〉
我微睨了一眼那鐵鎖/神色慍鬱厭悶,暝垂著眼睛
我再仔細揣摩一回我的脊椎/瘦稜稜的,硬直直的……擎持著我
跟昨夜一樣──昨夜!夢幻的昨夜啊/我依稀猶能聞得纏留在我耳畔你茉莉的髮香(略)
噫,是什麼?在一分一寸地臠割著我?
(略)
不,用不著挂牽有沒有人挂牽你/你沒有親人,雖然寂寞偶爾也一來訪問你
不,明天太陽仍將出來,你的記憶將給烘乾/你不妨對別人說『昨夜?哦,我打獵去啦……』
我再睨一眼那鐵鎖/鼾聲如縷:悶厭已沉澱,解脫正飄浮
而我的影子卻兀自滿眼惶惑地審視著我「你是誰?你叫甚麼名字?」
這首詩「上了鎖的一夜」是否弔詭地成了詩人的自我預言?成為他一生的宿命?往後56年漫長歲月裡有多少抒情唯美的夜,都給無奈地上了鎖?且讓我們從詩文裡探索,以評論者的觀察心得解密,撬開那一個又一個被周夢蝶上了鎖的夜。筆者感受到詩人有如剝洋蔥般,眼中難抑激越,洋蔥味兒刺激感官,這一夜,茉莉的髮香纏留耳畔?那一夜,清麗絕塵的白蓮偕遊雲夢?……殘香餘韻似有若無地縈迴繚繞,時而賁湧、時而漫流……,詩人一任悠悠春江把虛空的自己一寸寸,淹沒……。天邊萬縷金絲織起錦繡,詩人迷濛之間又一次將囚了一夜的軟弱,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