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與食頭
祭祖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慎終追遠,緬懷祖先,激勵後人,表現源遠流長與後裔的繁昌。所以祭拜時,必須以一顆誠摯之心,嚴肅以待,並以固有的傳統倫理思想和子孫的孝心為出發點。不背祖忘宗的子孫們,祖德的追思與緬懷,除平日家中的祭拜,家廟中的春秋祭祀更是不能馬虎。
當已婚者報新婚後,開始輪值頭家,以瓊林目前的情勢而言,一生大約輪三次。食頭,在島鄉各村里可說相當普遍,但各有各的族規和訂定的日期,通常以冬至及清明較多。但有些村莊,全族男丁不分年齡,即享有到祖厝食頭的權利。但一生中卻也必須做三次「頭」,分「新婚」和「老頭」。所謂「做頭」,簡單說就是「做東」,以新婚者為優先,其他則排序。
以瓊林而言,當男丁出生後,必須於春秋兩季祭祖時,先「報丁」,由主事者把男丁姓名及出生年月日,登錄在一本特製的「丁簿」裡,如此便能從丁簿得知全族男丁的人數與輩序。當春秋祭祖前,安排新婚者做頭,依序再由年紀大的族人來做老頭,然後給予一對俗稱的「交頭龜」,除了提醒,亦有薪火相傳的意味。
瓊林蔡氏家族每年春秋二祭祭典依時舉行,凝聚宗親正能量,年復一年,農曆二月初七及十月初六,於家廟祭祀,縱然老的逐漸凋零,但年輕一輩的必須作傳承,以古禮和牲禮祭拜祖先,充分表達慎終追遠的情懷。
今年,來自兩岸三地的蔡氏宗親數百人,齊聚家廟內外參拜與觀禮,現場並有志工親切奉茶與解說。許多旅居在外的子孫,飲水思源、撥空返鄉,參與祭祖與食頭,有祖才有孫的思維,一刻都沒忘。
瓊林的麵線盤令人垂涎三尺,許多做頭的頭家,在祭祀前夕,先至市場採購食材,再請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一起來幫忙。有的剝蔥切菜,有的洗蚵切肉,當食材準備完畢,再以麵線、海蚵、芋頭、蒜苗、雞肉、五花肉、筍、芹菜……等等拌炒而成,然後裝袋分送親友,以饗味蕾。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家都很忙,這道山珍海味的分享已不復昔日,但透過餐館大廚之手,烹飪的菜餚中,在「吃頭桌」一定有這道佳餚,亦是重要的主菜。
一代傳一代,皆是希望的所在,祭祖當日,除報新婚,亦報男丁,子孫綿延,兩百多戶的人家,每年的婚喪喜慶非常可觀。尤以成家的喜訊,喜餅接二連三,許多家戶吃不完。至於女兒出閣的歸寧宴,習俗不收村人禮,至今諸多男性也如此,歡喜就好。然而,社會變遷的此時,現今的食頭,不僅僅只是為了「食」而已,虔誠地祭拜歷代祖先,緬懷先人蓽路藍縷開疆闢土的苦心,以及追念前賢、聯絡族親感情,才是祭祀食頭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