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新頭伍德宮蘇王爺信仰的傳播
蘇王爺在民間俗稱四王爺。清道光的《金門志》記載:「神係同牧馬王陳淵同來金門者,屢著靈異。咸豐三年(1853年)廈門會匪傾眾來犯,神先期乩示,令各戒備,賊果大敗。被獲者供稱,在海上見沿岸兵馬甚多,賊各氣奪,以是致敗。其祖廟在新頭,俗稱四王爺,兩營官兵奉之甚謹。」
清初平定台灣後,在台的防務部分由金門鎮總兵署調撥發任。康熙27年(1688年),清廷裁撥金門中、左、右三營水師,轉戍台灣、澎湖,改為左、右二營。乾隆53年(1788年),台協水師左營由台南安平遷往鹿港,設游擊一員統屬,這是水師正式駐防鹿港的開始。
乾隆54年(1789年),金門裁撤左右兩營各50名戰守兵,撥戍台灣。直到嘉慶19年(1814年),每營又各裁撥戰守兵24名,戍守於台灣的艋舺。因為金門水師的調防援台,使得駐防的艋舺、鹿港、安平等三地皆有金門館的形成。歷次的修護也都仰賴金門籍的旅台鄉親及赴台的金門水師官兵集資達成,這種會館與廟宇功能的形式,可從鹿港金門館的興建歷史作個案例分析。
乾隆51年(1786年),清廷從各省調動兵源,赴台灣剿捕林爽文的叛亂。鹿港以形勢來講,布署重兵正足以扼制林爽文黨羽的擴散,奉調鹿港的金門水師官兵,將觀德堂的蘇王爺請上赴台的船隻,一路平安抵達。隨軍渡台的蘇王爺並未馬上在當地建祠奉祀,最先供於金門人許樂三的宅第,直到嘉慶10年(1805年),許樂三獻宅改建浯江館,後來才名金門館,專祀蘇王爺。道光12年(1832年),水師左營游擊劉光彩見金門館頹敗多時,就發動金門籍的水師官兵捐款重建。在這次的修復,開台進士鄭用錫號召祖籍金門的鄉親,大家都盡了財力和物力的貢獻,鄭用錫的先人是從金門遷居苗栗的后龍,到了發跡之後,才再移住新竹,現在新竹市北門街仍保留有鄭氏的故居「進士第」及「開台黃甲」的執事牌。
清代金門館附近一帶,也聚集大量從金門到台灣謀生的鄉親,道光9年(1829年),金門人李海泉從新頭伍德宮奉祀蘇王爺神像渡台,定居鹿港的牛墟頭,鄰人皆前往膜拜,祈求的事情相傳都能應驗。咸豐3年(1853年)李氏如眾人之願,獻蘇王爺神像安於原祀土地公的景福宮,最後以蘇王爺威力顯赫,改稱景靈宮以主祀之,並擴大廟制,重修宮殿。
民國81年,景靈宮曾組團回到新頭伍德宮謁祖進香,並以降乩題詩一首誌其事:「離開故鄉幾百年,弟子有誼結善緣,弟子隨吾有三年,未知何時再結緣。」
有清一代,新頭伍德宮蘇王爺信仰隨著金門水師官兵的調防,分爐至台灣、澎湖、惠安、莆田等地。共同的神明信仰,甚至成為海外金門人聚集的會館,金門有句俗諺說:「凡事也著人,也著神」宗教文化的交流結果,往往是不可預料的精彩,充滿著先人無限的神祕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