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韻:新加坡西天園的工藝
新加坡作為一座全球化的現代城市,傳統手工藝的保存及發展極為不易。西天園(Say Tian Hng Buddha Shop)是其中一個動人的行業故事。
西天園創立於1896年,位於新加坡的尼路35號,是新加坡歷史悠久的道教與佛教神像雕刻店之一。在19世紀末,兩位來自福建金門後浦頭的年輕人──黃卓丙和黃卓水決定離開家鄉,前往新加坡尋找更好的生活。新加坡方面的資料顯示,他們的父親黃展成原先在同安定居,師從一位名為馬開基的師父,學習神像雕刻技藝。學成之後,為了避免與師傅的後代競爭,黃展成選擇遷移至金門,於1891年在金門建立了「西天國」。隨著黃展成的兩位兒子遷居新加坡,並將這樣的文化技藝傳播到海外。
到達新加坡後,黃卓丙延續「西天國」的招牌,持續經營神像雕刻工作。而黃卓水則在中國街創辦了一家製碗的店鋪。然而,這項業務最終失敗,黃卓水轉往暹羅(泰國)發展,利用他的雕刻技能成立了一個木偶劇團。不幸的是,黃卓丙於1907年早逝,未留後代。黃卓水被請回新加坡接手「西天國」,並攜同他的泰籍妻子回到新加坡,經營這家店鋪直至1947年過世。在他去世後,兩位兒子黃天送和黃猶建都是出色的工匠,均願意繼承家族事業。為此,家族在神龕前舉行了一場道教儀式,選定黃天送接掌店務。
1954年,黃天送將「西天國」交給他的弟弟,並在附近開設了自己的店舖,命名為「西天園」。這個名字是由黃天送的岳母所取,象徵佛教的寧靜與和諧。黃天送的妻子陳水蓮在1949年以18歲之齡嫁入黃家,成為家族店中的唯一女性工匠。她在丈夫的指導下學習雕刻,並在清朝早期的「漆線雕」技藝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這項技藝將香灰製成的線條繞成花紋,裝飾在神像的袍甲上,使每件作品都蘊含神聖的寓意。在黃天送和陳水蓮的共同努力下,西天園成為顧客心中的信仰寄託,也成為了新加坡少數堅持手工雕刻傳統的店鋪之一。
就這樣「西天園」得以傳承,並於1980年由黃耀華接手經營。黃耀華的長子黃智勇於2021年開始學習家族技藝,將西天園帶入第六代傳承。黃智勇身為記者,見證了家族事業面臨的挑戰,決心保存這門技藝。他開始記錄家族的雕刻技法,並計劃建立3D掃描資料庫,將家族的經典作品數位化保存,以確保這些作品不會因時代變遷而失傳。他還開設了針對年輕一代的文化課程,向他們介紹中國道教和佛教的神像與背後的故事。
西天園的傳人們堅持使用傳統的手工製作方法,用鑿子、木槌、竹棒、畫筆和人文匠心來創作。他們也堅持使用傳統材料,如雖然神像可以用陶瓷、黃銅、樹脂等多種材料製作,但在西天園只使用木材。又如,在西天園,只使用金箔為神像鍍金,而不是使用金漆。金箔是一層輕薄的真金薄膜,能長久保持光輝,並將其象徵的所有意義延續數十年之久。
此外,神像雕刻技藝必須精準掌握道教和佛教的肖像學(Iconography)──以獨特的視覺元素,如武器、服飾、頭飾、膚色、眉毛、鬍鬚、姿勢等組合來呈現特定神祇的形象。肖像學至關重要,這是辨識眾多華人神祇中每一位的唯一方式。因此,道教及佛教神像製作是一門藝術,但並非隨意創作。它的目的是精確且準確地再現其背後的重要故事。
在拜訪西天園的過程中,黃耀華告訴我,目前不單只是華人訂製神像,也有不少修復傳統神像的工作,以及來自泰國佛教、印度教徒的訂單,使得他們的工藝朝向多元文化發展。西天園的技藝及其作品是新加坡的文化遺產,它源自金門,在海外發揚光大,它也傳遞了人們對信仰的虔誠信念,歷經六代人的傳承,讓這個古老技藝能夠繼續在新加坡的土地上持續創新、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