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晾翅說起──鸕鶿
九月底,秋風再起,葉子輕輕飄落,秋從雲間溜著滑梯,悄悄在窗外歡呼!
我想起秋天遠道而來的鳥朋友,乘著秋的時光機,翻飛數千公里,來到我們小小的島上,特別的是那一身烏黑亮麗的羽毛,碩大的體形,喜歡在歸巢時,時而成人字形、時而蜿蜒成一個長長的一字形,在空中緩緩的拍翅飛著,吸引賞鳥朋友的眼光!
每年一萬多隻的鸕鶿,慈湖畔,可以有機會觀察,清晨出巢時,先是整隊盤旋,十分壯觀!於是吸引賞鳥人,早早起床,守著早起的鳥兒,等待那如訓練有素的部隊,在領導的一聲令下,棲息地的木麻黃林上空,數千隻的鸕鶿,在空中排著整齊的隊形,不斷的練習,直到步伐一致,於是出發啦!向大海飛去,海闊天空任我行,早餐的餐廳就在金廈水道!
如果,你追逐著鸕鶿生活,帶著單筒望遠鏡,在賞鳥的環境,是慈堤或是烈嶼的陵水湖,可以觀察到,餵飽肚子的鸕鶿,會在淺灘、岸上或是樹上,展開自己的翅膀,晾翅!
初次賞鳥的朋友,可能不明白,鸕鶿大張旗鼓的展翅,是為了什麼?一般來說,鳥兒身上都會有油脂,所以,當我們看見下雨時,小鳥不怕淋雨,主要就是有油脂可以防水,但,鸕鶿則不同,因為牠是需要潛水捕魚,如果有油脂就容易有浮力,對潛水會有阻擋,因此,牠的羽毛在潛水捕魚後需要晾翅,才能晾乾羽毛。
鸕鶿的生活,十分讓人著迷,牠在金門是冬候鳥,每年九月底十月初來到金門,隔年春天,約三月底四月初,北返;在金門縣野鳥學會同仁的調查和紀錄,已經超過一萬隻,每年來金門渡冬,是我們的好朋友,除了慈湖、陵水湖之外,山外的大、小太湖及銘傳大學金門校區的水塘、金沙水庫周圍等均有部分鸕鶿歡喜棲息。
金門國家公園曾經委託台灣大學丁宗蘇教授進行調查研究,其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研究團隊還遠到青海和東北的烏蘇里江進行調查,打開許多鸕鶿的生活面貌,例如牠的覓食是群體如戰車履帶式的追逐著魚群,或是群體圍成一個圓圈,慢慢縮小,魚就在牠們的囊中,真是一群聰明又懂得合作的智者;因為有了許多調查的成果,於是金門國家公園邀請廖東坤導演,拍了鸕鶿的生態影片,希望更多的人來和鸕鶿做朋友,讓我們一起共享金門美好的環境。
金門國家公園為了拓展鸕鶿生態能分享和走進大家的生活之中,每年冬天到春天,鸕鶿在金門的日子,和金門縣野鳥學會合作,特別在慈湖三角堡提供賞鳥解說,一方面豐富大家的生活,一方面希望讓普羅大眾因為認識鸕鶿,而更願意一起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種子。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電子報轉載《我們的島》公視記者陳佳利陳慶鍾2024年02月06日以標題〈鸕鶿三部曲之二:湖山水庫,鸕鶿生了〉這樣報導:
原本不會在台灣繁殖,但2023年,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的研究人員,在湖山水庫發現國內第一筆鸕鶿群體繁殖紀錄,這不同以往的繁殖行為,代表著什麼樣的生態意義?
這裡是2016年完工啟用的湖山水庫,肩負雲林地區民生用水的重任。鸕鶿能在此繁殖,是因為這裡採取了很嚴格的管理模式。
台灣來渡冬的鸕鶿,數量並不多,但大家都在關心,並且努力營造好的環境,值得我們學習,希望藉由我們一起關注鸕鶿,把牠當成我們的好鄰居,共同擁有美好的環境,讓彼此生活更美好,每年都有不遠千里而來的鳥朋友來渡冬,一起來看見鸕鶿的多樣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