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讀王錦芬〈金門紅〉聯想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2,785

我不忌諱穿紅色,想起來這事有點奇怪。成長環境中,紅、粉紅,是十足女性化,黑、藍才是男生正宗色彩,咖啡、灰色是中性化了,至於黃色,我僅有少少幾件,買了也非常少穿,因為皮膚又黃又黑,穿上黃上衣,臉跟衣服彷彿都變成黃色系,這時顯得臉色更蠟黃。
我喜歡紅色,約莫源於童年,紅色帶來的喜氣洋洋。
春聯紅色,寫上濃黑的書法,紅與黑各自煥發,猶在冬末春回時光,顏色的對比隱約象徵了。紅包當然紅色,抽開箋口,到底幾張啊?在千元大鈔尚未問世以前,紅包裡頭最好都是百元大鈔,才能算得上過年。
國旗紅色,從后湖村垵湖國小冉冉上升時,我仰頭再仰頭,滿身熱血與國旗一樣不停上升、飄舞。
昔果山泥土很紅,收成花生時,滿滿的果實中紅土黏附,水煮、曬乾,成為過冬零食,花生殼上頭,印上隱約的紅色泥線,我有幾次凝視殼之紋路,彷彿船隻,而我們、一夥玩伴也多次就著小池塘,丟灑花生殼,它們浮浮沉沉,不多時消失於水中,這時候我想像它們成了潛水艇。
還有蠟燭,常年點燃於香案兩側,我喜歡燭淚滴灑,一滴一滴,像累積的心事,說或不說,都會成為一節一節。懸掛三合院大廳下的還有添丁燈,那些習俗不因為我懂了就不掛,而經常在我懵懂時候,看著燈一個一個懸掛,而後才知道其中有一個是屬於我的添丁燈。當然也是紅色。蠟燭從中點燃,核心暖洋洋,外頭的畫布靜靜地紅。
讀王錦芬〈金門紅〉,童年影影綽綽來到眼前,關於紅的往事。〈金門紅〉寫錦芬母親對於「番仔紅」的喜歡與執著,屬於紅色的敘述,「做粿的過程,就像一場虔誠的祭祀儀式,前三天大人不可打小孩,家中必須說吉祥話,就連不小心打破碗都要用紅紙包起來」。我已經忘記細節,或者我家不曾如此謹守禮法,尤其「不可以打小孩」。打罵教育是從小逆來順受的事情,我倒是記得母親要我撿木麻黃果實,它們長得蜂巢一般,沾上番仔紅印在發粿上頭,「發」加上「紅」,十足喜氣。
製作發粿、年糕、紅龜裸,屬於婦女的事,我負責的就是聽話,上山、尋荒野小徑耙草。木麻黃、相思樹,最好、燃燒力最旺的該屬松樹與松果,尤其幾粒松果丟進灶頭,它們燃燒的模樣有如木炭,燒到渾身通紅,依然盡責地散發大自然賜予的溫度,而今回想,我無法寫出王錦芬的〈金門紅〉,除了男女有別、分工不同以外,該也是頑性太大,母親無法交付細軟,於是王錦芬「番阿紅的顏色,有點像防空洞上的日日春,空心細綠花莖拖著粉紅色臉頰猶如嬰兒」,便只能屬於王錦芬,吾等「臭男生」,幸好還可以滾紅蛋。
王錦芬寫著,「好不容易終於等到我上小學了,在課桌上滾著兩顆紅蛋在班上都可以炫耀好久」。難怪可以炫耀,我才一顆哪,從桌面這頭滾到那頭,約莫兩尺,雞蛋為橢圓、不規則,經常半路岔出,如果手腳不夠快,雞蛋滾落地上,蛋破了可以食用,便沒有辦法再滾第二回了。
我每每想起滾紅蛋這一幕,哥哥姊姊在教室外頭盯看,我哈一口氣,把蛋投擲出去,它左右搖晃,幸而還是依循著記憶的線條,被我在此刻,穩穩接住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