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九重葛
在非洲,常有這樣的一幅畫面,吸引我的目光。陽光在沙漠地,亮得刺眼,白牆上怒放的九重葛,炙熱的陽光下,彷彿要焚火燃燒似。花瓣薄如絲,耐了高溫,仍以豔紫鮮黃,一種無聲的氣勢,睥睨著沙塵黃土。
九重葛,不同的場景,這次在廈門,如火苗燃點,慢火徐徐烤著,烤著曲終人散後一顆澄淨的文學之心。
當我們一行人,緩行踱步於華新街上,這是廈門的老別墅區。一簇簇的九重葛,自庭院探出頭來。假日的早晨,特別寧靜,穿街走巷,冷風拂面,晨曦篩過濃蔭,蔓藤樹葉簌簌,傳遞著密碼不斷。
歐式建築的別墅,或是白牆紅瓦,或是石牆石壁,或是西洋閩南混合,各有其特色與韻味,令人流連再三。領頭的秋沅,是廈門作協主席,一路說古道今,信手拈來多少廈門歷史。我們貪婪地盯住一磚一瓦、一門一窗,久久不捨移動腳步。她頻頻催促要加快腳步,以免誤了飛機航班,我們仍置若罔聞,畢竟可觀可看的地景是如此吸引人。
這一區老別墅區數一數有五十棟,始建於1957年,是當時愛國華僑響應國家號召回國建設。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蛻變,一些具有文藝氣息的地景,如私家菜館、咖啡店、民宿、工作室、書店,紛紛成立。文創讓老建築活化,更顯風情萬種、引人上門尋幽探勝。
突然,眾人駐足不前,我隨著他們的目光往上移,只見二樓陽台突出一株九重葛,翠綠枝葉托著鮮橘黃的花朵。由上望去,九重葛直挺挺懸掛於半空中,冷風下的花瓣微微顫抖。燦爛的嬌態,彷彿可以感受到一股燃燒的生命力,穿透冷寒,恣意展姿綻放。瞬間,冷與熱的交會,劃出天地間一道絕美的風景。
生活是一種姿態,存在於日常的當下,這一刻來臨時,用心體會方覺其珍貴。
第十二屆海峽兩岸文學筆會於11月30日在廈門召開,最後一天當大部分的人紛紛離開,剩下我們幾位寥寥可數。秋沅帶領我們走入中山公園,走入她生活的日常。進了公園,發現廣場滿是人潮,一片歌舞昇平,熱鬧的程度不亞於菜市場。秋沅不落俗套,她選了一條如美國詩人佛羅斯特「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引導我們往安靜的後山去。
這條人煙罕至的路,即是魁星山。它原為清政府管轄福建道署後山的花園,如今規劃在中山公園範圍內,恰是俯瞰廈門老城區絕佳的視野之地。石階,承載過多少足跡,已磨得晶亮,一步步地往上,尋幽探勝去。沿路所見,除了老樹枝藤,尚有眾多摩崖石刻,上面刻有雋永語句。秋沅一一解說,說完,立馬站在刻有「圓中象外」前,手一揚,往空中一揮,豪氣萬丈的說:「這裡就是朕的天下!」
她話一出,山風拂面,瞬間所有俗世名利全消失不見,湧上心頭則是滿滿的文學感。
文學交流,湧來四面八方的寫作好手。座談桌上,輪番講話,我說不出什麼微言大義,只能細細聆聽名家發言。我們各自擁抱不同的文字夢,唯一相同的是,當他們侃侃而談時,眼神發出的光彩,一再地撞擊我心。
會議完另有一幕。同安古城采風行傍晚回飯店,廈門詩人顏非已等候大廳,拿出紙筆要我與牧羊女手抄自己的詩作。原來,他收集一系列台灣作家的手稿詩作,我倆被他的用心良苦所感,像小學生一樣乖乖認真地抄寫。如今一回想這畫面不禁莞爾,也對他這一份文學純淨之心而肅然起敬。
文學無國界,更是超越政治環境。告別中山公園時,意外得知九重葛是廈門的市花,當地人稱為三角梅。公園到處可看到它的芳蹤,花團錦簇,以不同品種隆重展示。
哦!我的九重葛,廈門人的三角梅。無論是哪一種,在我臨去的一瞥,它以最美麗的姿態,安安靜靜地綻放,開得燦爛無比,彷彿是一顆燃燒文學的火球,隨著我們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