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門講學
一岸冷雲何處香?講學不同於授課,兩者雲泥有別!講學是傳授自成體系之獨特見解,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而授課則是泛指一般按講義傳授學識。一般言,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志之人師,向以講學為志業,而僅以授業、解惑為主之經師,則只是授課;知識的從業員而已。尤者,人師志在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故其講學,業已隱具一種志存高遠,以天下為己任之使命感!
然、如何體用不二,達此使命,不致虛願不至?法門如下:以人師為使命;以立命為寄託;以經典為依仗。人師使命已如上述,續言立命。
立命者何?反思我是誰?來此紅塵意欲為何?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就塵緣知見:經世致用秉儒學;謙沖自在倚道心;身心安頓藉釋家,三者從意適便,經世致用。內則時惕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臻風骨;外則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全宏願。為求踵效完志,輒以禮記所載: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等景行,蔚為立命之寄託。
易言之,此法門不外是從他律到自律,進而化育一股使命感:一種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之悲憫;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宏願!然、憑何落實?經典是仗!
經典是仗?緣起有二:首先是美國人類學家雷德斐(Robert Redfield)之「大傳統」和「小傳統」互相依存學說。此學說與傳統所謂采詩、樂府、禮失求之野之小傳統,及導之於德,齊之以禮之大傳統理論,不謀而合。再來是傳統與現代相互依存之理論,即魯道夫(Lloyd I. Rudolph and Suzanne Hoeber Rudolph)所論:傳統中涵有現代性之因子,現代性更不乏脫胎於傳統,兩者相互影響之發現,進而切悟:直登須彌第一峰,落實此悲憫之宏願,惟經典是仗!
因經典者,係指跨科系,絕立一方,不因時空,而增損其價值,具有辯證之統一性者;即經得起卡爾.巴柏(Karl Raimund Popper)所謂「否證論」之驗證者。因此,浸透經典自能化育出獨立、正確之思想力與判斷力,覿機理於玄微之未形。而唯有具此能力之思想家,方能如John U.Nef所言:提出新觀念,引導新時代。
再印證於博蘭霓(Michael Polanyi)之知識論,尤能領悟此深意。博蘭霓認為:人之意識為明顯自知之「集中意識」,及潛移默化之「支援意識」。人之創造力,係這兩種意識相互激盪;但「支援意識」更為重要。此學說不正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之理論?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論,至此清朗達意。
孤輪獨照江山靜!循此講學,方能化育出跨越古今與中外,會通天地與人文之宗風卓識,清朗人生、經邦濟世,又不失初心。或問:入門之徑何以叩?秉要執本有三:探索人生之義理,還原真相之史觀,詠嘆生命之情釆,三者無言自化。筆者不才,倖附杏壇,敢以講學為勉,惟盼禮樂有傳,學者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