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朱熹文化活水的流布:在2024閩台書院文化交流活動開幕致詞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樹清。
點閱率:895
字型大小:

尊敬的領導、閩台書院文化交流活動的兩岸嘉賓大家好:
我是燕南書院院長楊樹清,歲末迎春之際,很高興循著一代大儒朱子書院教育原鄉的腳步出發,繼辦理了7屆的海峽兩岸書院論壇後,再從金門來到福州,接受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建省閩台交流中心、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等單位的邀請,赴約打出「文脈賡續.薪火相傳」,首次以「閩台書院文化交流活動」為名的盛會並代表台灣書院開幕致詞。
剛剛聽到福建省炎黃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馬照南報告朱熹的行跡,深受觸動,他強調書院文化,歷經千年沈澱,在加深閩台文化交流與心靈契合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新時代下,我們應致力於讓書院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不竭源泉,深入挖掘其蘊含的哲學智慧、道德觀念及教育價值,並將傳統教育理念與現代教育體系巧妙融合,同時,推動書院文化振興與兩岸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以此提升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激活書院文化的內在活力,強化融合發展效應。馬副會長也提到我帶來的一本書《發現紫陽夫子:台北.朱子.儒學傳統》。那麼,我就從這本書來連結、切入朱子與台灣書院的文化面。
千禧年,美國《生活雜誌》選出過去一千年對人類最有影響的人物,東方的思想家朱熹名列其中。「朱熹與台灣有甚麼關係?」台北市議會內,砲聲隆隆,瞄準台上甫接任文化局長的龍應台,因為她要推動「思想月」,帶出「書院巡禮」、「現代書院山長會議」、「兒童讀經班」、「新市民讀書運動」、「市民文化論壇」等系列活動,全面「復活」朱熹的思潮,進入社區。但飽受議員「朱熹到過台灣?與台灣有甚麼關係」的質疑,活動的推展,經過了一段辯證、遊說過程。
接受台北市文化局委託,佛光大學亦參與了「思想月」,校長龔鵬程與我並合編了本《發現紫陽夫子:台北.朱子.儒學傳統》,呈現始於明鄭、之後清廷治台,儒學在台灣萌芽,先後設儒學學官13所、公私書院近60所的台灣書院地圖,收錄了6篇文章:楊樹清〈發現紫陽夫子:朱熹與燕南書院的歷史踏查〉,龔鵬程〈朱子與台灣儒學傳統〉,陳昭瑛〈清代台灣書院教育碑文中的朱子學〉,卓克華〈台北市儒學教育的遺跡〉,張靜茹〈為亂世開新局:朱熹獨領風騷八百年〉,楊樹清〈閩台書院巡禮〉。
龍應台在〈思想如月,重溫大師的教席〉書序中觸及,「世紀之交初春,當我以文化局長的身分『巡察』三級古蹟學海書院時,心念電轉之間,腦中閃過一連串的意象:書院、講學、山長、學案、官學、私學、四書五經、朱熹……顧不得工作同仁絮絮叨叨的解說,我一把抄起了筆記本,找到了幾個月前的速記:公元2000年,朱夫子逝世八百周年」,「台北建置以來,環繞著孔廟、府學、書院、義塾、考棚而呈現的都市空間,透顯著自朱熹重注經典之後,所確立的儒家文化基底。這樣的空間氛圍,使得儒學思想一直持續不斷地在日常生活中綿延、傳承、更新,而能展現一種與生活充分結合的活力。如果說,文化即是生活方式,那麼透過舉辦《思想月》的活動,將原本以『不存在的存在』形式涵攝於日常生活中的大師教習、思辯精華,輕輕地『揭露』出來,還它一番原來面目」,「《發現紫陽夫子:台北·朱子.儒學傳統》一書,作為向傳統再出發的起點」,「思想如月,遍照贊成與反對、虔信與異端。雖有短暫雲翳,終會雲開月見光,光沐眾生」。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後改字仲晦,別號紫陽,晚境稱晦翁。19歲考中進士,一生曾在66所書院傳道授業或題額作記,是創建精舍和興復書院的靈魂人物,也為後世留下《四書章句集注》等四百卷計四十九種著作。
朱熹與書院教育的綿密關係,其中的燕南書院,有限的文史線索載,建於南宋紹興,是他赴任泉州府同安縣主簿兼學事所轄的文教區浯洲(金門)視學、講學所肇建或倡建,書院消逝後,明朝末年,改建為奉祀清水真人的太文巖寺。因缺乏文獻、圖錄可佐證,形式與規模不可考,當今重現的燕南書院、太文巖寺,是依據歷史學、堪輿學、書院建築規制及當地耆老訪談等相關研究,想像、推敲出的產物:書院坐南朝北向,採三進兩院之空間格局,形式則採傳統閩南寺廟的建築風格,第一進為出口山門,第二進為太文巖寺(正殿),第三進則為朱子祠(書院空間。朱熹首仕同安,采風浯洲,在唐代牧馬侯祠留下一首逸詩〈次牧馬王祠〉(又作:次牧馬侯廟):「此日觀風海上馳,殷懃父老遠追隨。野饒稻黍輸王賦,地接扶桑擁帝基。雲樹葱蘢神女室,岡巒連抱聖侯祠。黃昏更上豐山望,四際天光蘸碧漪」。
8百年後,「金門縣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獲台灣文化部登錄為文化景觀後,復現工程於2012年12月25日,歡喜入厝、開光安座,寫下島民集體創作、重現一座宋代書院與明代五大名寺的人文傳奇。福建師大文學院院長陳慶元主編的《閩學研究》季刊,第2期刊登陳茗博士3萬字專文《金門燕南書院從想像走向活化》,上下古今,運用文獻與田野調查,對燕南書院的歷史、想像、復現、活化作深入探索。
1990年秋季,福建武夷山舉行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董金裕教授發表論文〈朱子與金門的教化〉,籲兩岸重視朱子與金門的人文關係,他指出「金門以此孤懸海外的區區小島,而能脫除蠻荒之羽,蔚成良好的風俗,並培養出良好的人才,且在學術上有可觀之成果,雖然不是朱子親自施教所使然,但是間接受到了朱子的霑溉,則不容置疑。朱子對於金門文教之興盛,確實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集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於一身,朱子學說被視作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中之重」,金門的文化論述中也少不了朱子,更是兩岸追索朱子人文足跡、書院教育的源頭。從清朝到民國,每年農曆9月15日朱子誕辰,浯江書院朱子祠,是閩台僅見持續定期歲祭迄今之地。
金門歷代出了1百多位舉人、50多位進士,包括「開同進士」陳綱,享「無地不開花」、「無金不成同」、「海濱鄒魯」之譽。朱熹文化的活水流布,書院也發展出文化產業,譬如山東曲阜孔子的故鄉打造出尼山聖境,舉行中國國學院院長高峰會,重建明代「朱氏六小舞」;朱熹待得最久的福建,從廈門、同安、福州、南平、建陽、武夷山,處處書院地景,亦有結合朱熹茶道的熹茗書院、丹韻堂茶書院,五夫鎮朱熹故里甚至蓋起朱子學校。
百餘年前西學東漸、國學式微,而今在中華文化復興的氛圍下,尊孔子,敬朱子,兩岸隱隱然已嗅出國學熱,高校有國學院,民間有新書院。朱熹活水的流布,文化中國不是夢,也是兩岸政治破冰、文化融合的源泉。祝福2024閩台書院文化交流活動圓滿成功,也期待下一回移師到燕南書院的相聚,歡迎大家來金門作客。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