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俠客.魚夫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370

我是在金門認識魚夫的。
近二十年前,魚夫從媒體圈退下,進入交通大學(現為陽明交大)攻讀建築博士。他對金門的閩南合院建築和洋樓建築情有獨鍾,打算將其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題材之一。他透過聖祖貢糖的葉總聯繫上我。我們第一次見面---或者說,日後無數次的長談---幾乎都是在葉總位於微風海戀馬廄旁的海邊小屋進行的。
最初認識這樣的名人,讓我有些不自在。然而,隨著互動的加深,我很快感受到他的真誠、親切與友善。魚夫對朋友十分講義氣,性格中透著俠客風範。他幾乎每隔一兩個月就會來金門一次,每次聚會,總是一群人圍坐一桌,聊上三、四個小時。他每回都帶著與建築相關的問題,而我則樂於分享自己多年來對傳統建築的理解。他毫不客氣地不斷追問,而我也經常需要回去做功課,為下次討論做好準備。可以說,在2006到2008年的那段時間,我們在建築議題上彼此激盪、共同成長。事隔多年,他爽朗的笑聲和英俊的面容,仍深刻留存在我的記憶中。
我對他人生的轉折充滿好奇,於是問他為什麼離開媒體圈。當時我知道,他曾是互動式政論節目(Call-in節目)的開創者之一,三立與TVBS的電視交鋒幾乎成了當年臺灣觀眾夜晚的焦點。出乎意料的是,他毫不猶豫且毫無修飾地告訴我,他覺得政論節目做久了,連自己也開始不相信了。有一天,他意識到自己應該離開。即便當時電視台給他的薪水非常高,他選擇了離開。他是叛逆的,而俠客的本質正是叛逆。
魚夫告訴我,大學時期並未完成學業,研究所是靠同等學力報考的。所以,當他從媒體圈退下時,他下定決心要好好完成一個學位。他喜歡來金門,不僅因為古厝和高粱酒,更因為微風海戀沙灘的騎馬體驗。他曾說,馬術是唯一能與生命體高度互動且合而為一的運動,而其他運動只是與無機物件打交道。他熱愛騎馬,不僅因其對健康的益處,更因這是一種與生命互動的深刻體驗。他教我騎馬的關鍵在於放鬆身體,並以抱孩子為喻:若孩子柔順服貼,抱起來輕鬆自然;若掙扎僵硬,則費力辛苦,這正是人與馬的關係。多年來,我時常回想他的話。對他而言,騎馬早已不只是運動,更是一種生活哲學。
在智慧手機與自媒體剛剛興起時,對媒體行業敏銳的魚夫,已經洞察到「去中心化」的媒體生態正在悄然變革。在聊天中,他大膽預測,未來人人都會擁有手機,都能錄影,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記者。他認為,事件發生的現場,目擊者可以第一時間紀錄下來,提供給電視台或製作成自媒體,從而使電視台無需僱用那麼多記者。事實證明,這種演變逐漸成真,不得不佩服魚夫的洞察力。
移居臺南後,魚夫除了記錄美食外,也開始了一系列以臺灣懷舊車站為題材的繪圖工作。一般人或許只看到他描寫吃吃喝喝的趣事,但實際上,他在背後花了大量時間進行考證。比如,為了深入了解臺南人早餐喝牛肉湯的傳統,我們兩人曾多次通電話討論,我還特地查找了美援時期臺灣肉牛產業的相關資料與他分享。他對於復原已經消失的日治時期火車站,更是投入了極大的心血,精益求精,不放過任何細節。
有一次,他提到一位讀者寫信給出版社,指出他在繪圖中把車站前三輪車夫的車子造型畫錯了。出版社轉告這件事後,他不僅沒有生氣,反而立即著手考證日治時期三輪車的樣式、車夫的服飾等細節,並在再版時進行了修正。他對完美的追求,從這件事中展露無遺。
最後一次見到他,是幾年前我邀請他到課堂上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在數位與人工智慧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漫畫家,那麼漫畫家究竟還意味著什麼?」他的觀點是,漫畫家不僅是畫圖的人,更是思想家與哲學家。他用這樣的方式,闡述了漫畫的深層價值與意義。
魚夫對妻子的深情亦令人動容。他的妻子名為小魚兒,他則自稱一輩子的魚夫。他對臺灣的感情更是不言而喻,深植於他的作品與行動之中。能夠結識這樣的朋友,我深感榮幸。他的才華、認真與熱忱令我難以忘懷,而對他的懷念,將伴隨我很久、很久。

回頁首